图为魏小安在首届中国(桐庐)国际民宿发展论坛现场。张茵摄
中新网杭州5月31日电 (赵小燕)“民宿虽然发展起来了,但部分在经营合规合法方面还不行,绝大多数民宿处于灰色经营的地带。民宿发展主要的障碍是在条条上,比如说卫生管理、安全管理、消防管理、公安管理等等,这些管理条条刚性极强,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就很难突破。”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魏小安31日在首届中国(桐庐)国际民宿发展论坛上提出,民宿管理要有弹性,要制度化,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民间的活力大得很,只要有一点弹性就可以发展起来了。
魏小安认为,区别于酒店和农家乐,民宿是一种整合和提升——民宿姓民,民宿在乡,利用乡村环境,追求乡村意境,但又超越了传统乡村。
魏小安同时强调,民宿非宿,民俗比民宿更重要,“什么叫记得住乡愁,乡愁就是一种乡村文化。很多孩子都是城里人,根本不知道乡村的概念,但在乡居的过程中明白民俗,这就够了,这是民宿根本性的定位。”
魏小安很看好民宿的发展前景,“现在空心村很多,闲置房屋普遍化。中国民宿从需求侧和供给侧角度都将长期持续发展。”
从浙江数据来看,2015年浙江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35亿人次,同比增长20.5%。
而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民宿的浙江桐庐在乡村旅游领域增速更是惊人。
2015年,桐庐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504元,“十二五”年均增长达到12.1%,全县年乡村旅游接待516.4万人次,同比增长99.2%,经营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103.7%。
其中,桐庐民宿(农家乐)经营户总床位8119张,接待游客267.2万人次,直接经营收入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4%,20.5%。
“走遍万水千山,看过很多民宿,我最向往的还是浙江桐庐。”魏小安这样评价桐庐民宿。
不过,他今天也同时提出,目前国内多数民宿发展还存在模式、制度、社区、技术、观念等五大障碍。
从模式来看,从目前的国内民宿运行模式看,物料、人工、市场、品牌等各方面的运营成本偏高,甚至高于酒店。
魏同时给这个问题开了一个药方——群模式。
他认为,民宿可以采用群模式类型,其中一种是实体群,构造民宿体系。同时建立网络群,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化、移动终端,在某个点上形成聚集。另外,也可以通过设立民宿联盟或协会,形成组织化,突破现有的模式障碍。
而从制度障碍来看,魏小安直言现行的法律法规也让很多民宿处在尴尬的灰色地带,各地方政府对民宿发展的重视往往在口号上,没有落实到政策。
“卫生管理、安全管理、消防管理、公安管理等等,这些管理条条刚性极强,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很难突破。比如按照消防要求,一个只有两间客房的民宿也被要求消防过关,工商不通过就不能营业。”魏小安说,这些制度障碍,既缺乏理论支持,也缺乏政策体系。
魏小安本人很推崇台湾民宿“民不举,官不纠”的管理模式,靠协会制约民宿业主,辅助业主。但内地民宿在法条上越来越严格,“实际上一道一道的绳索,制度性的障碍就绑住了民宿的发展。”
魏小安建议,对民宿应当实行制度化管理,设立上下线,让管理有弹性,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给民宿一点空间,它就能很好地发展。
对于社区、技术和观念障碍,魏小安解释,目前民宿发展仍存在缺乏专业人才,缺乏物料保障,缺乏基础设施等问题。
“民宿尤其需要工匠精神,而我们缺少旅游工匠的土壤。”魏小安说,民宿是手艺人的民宿,现在大家知道老东西值钱,民宿里有老家具、老砖瓦,努力往“老”那里靠,但还是要注意跟上真正的传统文化。“民宿要把传统文化的挖掘最大化,同时要引入一部分现代的东西使它真正做起来。”
如何挖掘乡村文化,魏小安建议应倡导文化人下村。“文化人来了村里,充分挖掘乡村文化,他的朋友会一起来,之后要吃要喝要住,周围的老百姓就跟上来了。但我个人很反对文化下乡,文化下乡是用粗俗的城市现代文化,冲击传统纯朴的乡村文化,造成乡村文化不伦不类我到很多地方。”
据悉,首届中国(桐庐)国际民宿发展论坛由中国新闻社、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浙江省旅游局、杭州市人民政府、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中国乡村文化研究院、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指导,杭州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杭州市旅游委员会、桐庐县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共同主办,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周刊特别支持,日本民宿协会、台湾民宿协会海外华文传媒协会、杭州市商贸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协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