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国“旱极”甘肃敦煌雨后风景如画 王斌银 摄
中新社兰州5月31日电 (记者 冯志军)一场目标指向2020年的生态“持久战”正在中国西北进行。甘肃2014年启动的生态安全屏障综合示范区建设,被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
东向西绵延约1600公里的甘肃,如同一个长长的楔子,嵌入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作为长江、黄河和主要内陆河流的重要水源涵养区,这里承担着主要江河源头水源保护、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
未来五年,地域狭长的甘肃,将构筑起“河西内陆河、黄河上游、长江上游、黄土高原”四大生态安全屏障。
“因为气候干旱,栽种一棵树要经历蓄水、增肥、呵护,共三年时间。灌溉所需的水也是用车拉肩挑上山,经过人工一棵棵浇灌的。”定西市安定区委书记赵众炜道出在中国西北地区修复生态之难。
“生态问题‘边治理、边发生’、‘已治理、又复发’的现象存在,生态恶化的形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生态依旧脆弱的特质没有改变,生态保护与建设‘持久战’的局面还将延续。”甘肃官方在研判生态建设形势时如是指出。
“十二五”以来,在实施了旷日持久的民勤治沙、敦煌水资源保护、祁连山冰川保护、黑河石羊河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为主的各项生态工程后,甘肃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效明显。不仅是南部大熊猫栖息地野生熊猫活动密集,频频“抢镜”,西部祁连山腹地的国际濒危物种雪豹身影闪现亦趋常态。
植树造林、防风固沙、退耕还林、限制放牧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几乎成为甘肃生态保护全民参与的“必修课”。
在武威市古浪县古丰乡政府工作的牛小莉告诉中新社记者,每年单位都要组织多次大规模植树、压沙活动,而且,这些都是自她上小学时就养成的“习惯”。古丰乡就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毗邻沙漠。
有专家指出,以河西走廊为代表的甘肃境内生态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中国总体的生态状况:“那里山清水秀,内地则风和日丽;那里沙尘肆虐,内地则滚滚黄尘。”
对甘肃民众而言,在与恶化的生态抗争经历了漫长的“较量”之后,如今,漫山遍野再也不是过去“风沙迷人眼”的荒凉。“频繁的雨水,让人对日益湿润的环境反而有点不适应。”在牛小莉看来,近年“农家游”的兴起就得益于生态好转。
《甘肃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甘肃生态环境要明显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从源头上扭转甘肃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生态保护与建设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构筑起西北乃至中国的生态安全屏障。
“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脱贫”……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提及生态安全时态度坚决。他在今年初表示,环境保护问题正处在一个多发频发的阶段,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把环境治理好、把生态建设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