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监管机构表现出收紧中概股回归A股的政策倾向后,提出H股退市计划的万达商业也被卷入话题之中。有外媒称,因对内地控制红筹回归A股感到不安,万达考虑改变其私有化计划。
这个说法中存在一个流行已久的谬误:将H股与中概股/红筹混为一谈。
中概股与红筹都是业内习惯的称呼,并非严谨的官方概念。一般而言,中概股与红筹股是同一概念,指主要业务在中国境内,在海外注册、海外上市的公司。H股则是指在中国内地注册、管理,在香港上市的公司。
很明显,万达商业是H股上市公司,不是中概股。
那么近期监管部门想要限制的,究竟是中概股还是H股呢?
5月6日,中国证监会的官方微博“证监会发布”上,是这么表述的:
问:有传言说证监会将暂缓在海外上市的红筹企业回到国内上市,请问是否属实,对此有何评价?
答:我会已注意到相关舆情。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近3年已有5家在海外上市的红筹企业实现退市后,通过并购重组回到A股市场上市。······证监会注意到市场的这些反映,正对这类企业通过IPO、并购重组渠道回归A股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证监会针对的是红筹企业回到A股上市。而万达商业作为H股上市公司,压根就不是红筹企业。把两者联系起来,对万达商业来说实属“躺枪”。
许多投资者没有注意到的是,万达商业甚至不是完整的上市公司,因为在H股只有14%流通,86%都是内地股东的非流通股。这些内地股东,在目前政策下不可能通过香港股市流通变现。从最初设计的股权架构而言,他们的股权本来就是要通过A股实现流通的。
有人可能会觉得,不管是不是中概股,这么大的盘子,想回A股圈钱,就应该抵制。
A股一向闻融资而色变,其实也是一个认识误区。股市的本质就是通过市场的融资功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果没有融资需求,企业不需要上市,投资者也就无市可入。正是有了股市,广大投资者能够把资金投给那些优秀的企业,企业如虎添翼发展壮大,以业绩回报投资者,实现双赢。
一个正常的股市,应该欢迎更多的优秀企业来上市。万达商业是不是优秀的企业?无论从行业地位来看,还是从业绩表现来看,这都不应该成为问题。认同这个逻辑,对万达商业回归A股就不会产生排斥了。
许多A股投资者之所以把融资与“圈钱”等同,是因为过去吃了很多垃圾上市公司的亏,那些企业把股市当作取款机,上市前粉饰业绩,上市后业绩变脸,极少分红,投资者得不到回报。
而从万达商业在港股的表现来看,分红稳定,业绩稳定,既无“变脸”之忧,也无“铁公鸡”之虞。
至于中概股回归为何引起了那么大的市场排斥,直至引发监管层关注,实属事出有因。
目前市场上涉及中概股回归的,主要是一些科技互联网相关的公司。这些公司有一些共同特点。
在过去几年里,随着科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福利,也给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于是,越来越多的风投、PE进入。
过犹不及。资金太过热情,带来了一些副作用。一些企业热衷于讲故事,造概念,拿着投资人的钱去铺摊子,通过补贴抢占市场份额,用亏本占领的市场份额去争取一轮轮融资,用融资支撑下一轮烧钱。
这个逻辑在互联网发展早期、在一些领域,是有效的。但它不是一直有效,更不是普遍适用。商业逻辑,追本溯源,还是要能产生真金白银的利润才可持续。
对于部分始终不能产生与其市值相配的利润的中概股来说,这类公司的回归,确实会引起市场恐慌。监管层出于保护投资者的目的,有限制其回归的政策倾向,是负责任的表现。
但万达商业跟它们完全不同。万达商业是做实业的,而且是做的是现代服务业,其商业、旅游度假等业务占比很大,早已不是单纯的房地产公司。而且其轻资产转型卓有成效,从2015年和2016年竣工的万达广场看,直投占了一半还多。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政府投资效率太低,而民企投资动力不强。万达恰恰是民企投资的领头羊。万达每年投资五六十个广场,还有度假区,投的都是服务业、文化旅游。这些都是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说,当前中国正需要万达这样的民企,投资拉动效应大,而且产出高。
此外,万达还是纳税大户,每年300多亿税收,在民企中实属凤毛麟角。何况,万达能带来大量的就业,2015年解决就业12万,大学生就业4万,占全国新增就业1%,今年随着万达广场和万达城的更多开业,将解决更多就业。“稳就业就是稳增长。”
从这些数据看,万达商业回归A股,得到资本市场的助力,发展得更好,说是利国利民,亦不为过。
A股没有理由不欢迎万达商业这样的企业,别把万达商业的私有化和中概股的回归混为一谈。(资深市场人士 老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