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经济助实体商场逆袭?

来源:北京日报
2016-05-31 09:02:00

  “六一”儿童节还没到,主打儿童娱乐、教育及日常生活用品的“宝贝”经济早已升温。一些电商平台摩拳擦掌,京东专门上线儿童家具馆,还推出了儿童家具质量评审标准;实体商场也不甘示弱,纷纷打出“免费玩具欢乐送”等促销广告——说到底,谁也不舍得儿童市场这块诱人的蛋糕。

  在业内人士看来,儿童业态这座金矿,确实蕴含巨大的消费潜力。“1+N”的消费模式,不仅直接产生儿童消费,还可能带动整个家庭的消费,同时为商场提升人气、增加客流量。一些实体购物中心就抓住商机,借此攒人气,大有让线上消费者重回商场之势。记者走访永旺梦乐城、凯德MALL等一些购物中心发现,儿童业态都被置于显要的位置,不过热热闹闹背后,儿童业态也面临着同质化竞争的难题。“宝贝”经济,要助商场一臂之力,还得加把劲儿。

  “小鬼当家”一天能花几百元

  家住丰台总部基地附近的李女士,上周日上午带着快3岁的儿子辰辰到去年新开的永旺梦乐城。这座距家仅三站地的购物中心,最近已成了小家伙儿的游乐园。

  购物中心三楼是儿童乐园和家庭时尚区。遥控汽车、玩具枪、卡通娃娃、童装童鞋、儿童食品……儿童商品琳琅满目。此外,莫莉幻想、卡通尼乐园、悠游堂、嘟嘟童话城堡等游乐区布局精致,小朋友们可以体验开飞机、模拟钓鱼、急速赛艇、旋转木马、摇摇车、海洋球等游乐项目。

  “小孩儿能玩儿的,只要你想得到,这里几乎都有。”李女士还记得第一次带儿子来,一上午就玩儿了好几个项目。莫莉乐园单次40元、悠游堂单区域单次80元……最后算下来,仅游乐体验就花掉了近400元。考虑到以后可能会经常带孩子来玩儿,李女士就办理了会员卡。即便如此,每次玩儿下来,也要花百十元钱。如果再给孩子买件衣服、买件玩具或买点吃的,那花费可就更多了,“一辆遥控玩具车得200多元,买一套童装也要两三百元,说起来还真不便宜。”

  在另一家购物中心、位于南三环附近的凯德MALL大峡谷店,一进大厅就是一列儿童观光小火车,30元一次,可乘坐两圈。购物中心3楼更是儿童游乐的“天堂”。在一处“哈你蹦极”体验区,董阿姨3岁的外孙上蹿下跳玩得正欢。他们是游乐场的常客,每天都要来这儿蹦上至少一次,由于使用会员卡,算下来每次18元钱。“哪儿能只这一项啊?等会儿还要上楼去玩儿球呢。”董阿姨说,孩子的妈妈每月六七千元的工资,几乎都花在孩子身上了。

  “零收入”撬起大市场

  随着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高峰,“4+2+1”正在成为中国主流家庭结构,儿童逐渐成为家庭消费的核心。一名儿童背后往往站着多名成年消费者,尽管儿童是“零收入”人群,但他们身上蕴含的消费潜力却非常之大。有报告显示,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用于儿童的直接与间接消费已占到了家庭日常消费的60%以上。商家也正是盯住了这个市场,才在儿童业态上持续发力。

  “儿童消费比较活跃,它往往会带动家庭消费。满足儿童的消费需求,会成为家庭消费的引擎和导火线,所以很多商场都把儿童业态当作标配。”商务部市场运行专家、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王永平认为,儿童业态也促使了部分年轻的消费群体回流到商场,增加了商场客流量。

  “现在逛一次商场,在小孩儿身上花的钱,比大人花的都多。”85后妈妈钱女士坦言。她说,本来好多日常用品都在网上买了,逛商场的次数越来越少,而在孩子出生后,逛商场的次数又多了起来。“我们‘宅’在家里没关系,总不能让孩子也跟着‘宅’吧?现在商场里游乐设施越来越多,聚集了不少小朋友,他也要到这儿玩。”

  孩子来商场,家长自然也要陪着逛。这种“1+N”的模式,不仅为商场带来了更多客流,还增加了消费机会。现在商场所涵盖的业态甚至超过传统百货,不光能购物,还提供运动健身、洗衣、理发、看电影、聚餐等“一站式”服务,购物体验也更好。“要是周末,基本上一天都会耗在这里,陪孩子玩儿的同时,也能办很多事儿。当然消费也就更多。”钱女士表示。

  儿童经济难称救命稻草

  近些年,实体商场普遍受到电商冲击,经营业绩整体下滑,一些传统百货业态甚至陷入关店潮。日前联商网发布最新的《2015年主要零售企业(超市、百货)关店统计》显示,仅主要超市和百货就已关店138家。“深度见底,却又远未见底。”有人如此形容实体商场面临的危机。

  实体商场如何破局?王永平说,从目前看,为了避免跟电商直接冲突,越来越多的商场业态进行重构,向体验方向发展,儿童游乐是体验业态的重要内容。比如大悦城、凯德MALL、来福士、绿地缤纷城等,在这些购物中心内,消费者不单单能购物,还可以进行亲子互动、美食餐饮、看电影、健身等活动。

  近几年,儿童业态在商场所占分量越来越重。商业地产专业运营机构RET睿意德近期的一份报告显示,一线城市的儿童业态已趋于饱和。但王永平认为,这种饱和只能说明儿童业态在数量上已达到一定水平,但有影响力的品牌还是太少,大部分消费者还是选择就近的商场去玩儿,“但很少听说,有谁为了体验某个儿童游乐设施特意去某个商场。”

  另外,儿童业态集客能力普遍很弱,大量品牌自身经营能力有限,承租能力仍比较低。“这就让商场陷入尴尬,如果不引进儿童业态,人流量和吸引力会不够;但如果引入比例过大,儿童业态的租金贡献率又太低。”王永平认为,论对商场经营业绩的贡献,儿童业态目前只能算是间接贡献——留住消费者进行其他消费。

  王永平表示,儿童业态还面临着同质化的问题,未来,儿童业态需要从传统的陪伴型、商品销售型向亲子互动型、寓教于乐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