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会被上海的老板看中。”5月30日,南通海门市企业主蔡先生在签订合作协议后仍有点不相信。因为上海老板没和他吃饭,寒暄下就回了。
蔡先生在老家有约3000平方米原本用于纺织的厂房,已闲置几年。上海老板考察过后,准备投资一个“民用钢结构”项目。
“闲着也是闲着,反正项目没有污染,还可以分些红利。”根据协议,蔡先生出资几百万元,占了部分股份,承担与地方政府办理手续以及治安管理等分工。
当天,在南通工业存量资产与上海投资方的对接会上,有120个类似蔡先生的项目进行了签约,总投资约50亿元,有一个项目超过10亿元。
“存量引增量,增量带存量。”南通市副市长徐新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这是地方“去产能”的一个创新做法。
江苏两年出清僵尸企业
根据江苏省的改革精神,初步确定,到2020年(“十三五”末),将退出和压减煤炭产能800万吨,再压减钢铁(粗钢)产能1750万吨、水泥产能60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800万重量箱,化解船舶产能330万载重吨。
到2018年,煤炭钢铁行业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煤炭行业完成“十三五”压减产能目标的90%,钢铁行业完成“十三五”压减产能目标的70%,水泥、平板玻璃、船舶行业完成“十三五”压减产能目标的100%。2016年,退出和压减煤炭产能600万吨,压减钢铁(粗钢)产能400万吨、水泥产能38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300万重量箱,化解船舶产能330万载重吨。
其主要方法在于化解过剩产能、清理违法(规)产能、推进产业转移、妥善处置僵尸企业。根据统一布置,“僵尸企业”在2018年基本出清。
对国有“僵尸企业”,按照分类的方法出清,其中,对资不抵债、没有任何有价值资产的关停企业,在评估风险和成本的基础上,实施依法破产清算。而对非国有的“僵尸企业”,则要稳妥处置。
一方面,对主要依靠政府补贴或银行续贷维持的企业,有关政策支持要退出,以此倒逼企业加快市场化退出;另一方面,对资产负债率超过85%且连续三年亏损,长期欠薪、欠税、欠贷、欠息、欠费和停产半停产企业实施分类处置,属于低端低效产能,缺乏竞争力,严重资不抵债、救助无望的企业,以市场机制为主,通过司法途径依法实施破产清算。
一位受访的南通市政府官员认为,妥善处理非国有“僵尸企业”应当跳出国有企业的思维,在更广阔领域寻求资源的重新配置,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激活某区域经济,应通过市场化方式找到各方的需求侧。
异地配置化解民间存量
如果按照江苏省落实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去产能”精神和做法,则主要集中在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产业。问题是,如果一个地级市这些产业优势不明显怎么办?
南通市副市长徐新民对此解释,此时政府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市场和企业存在着大量需求。在本地区域内可能无法配置的资源,在异地看来却有需求,政府也就有责任。
“在很大程度上,去产能应该是一个市场行为,政府可对国有企业进行布置,但对面广量大的其它社会存量,政府不能通过行政命令指挥。”徐新民表示。
南通市政府与江苏省经信委联合进行了几轮调研,发现民间有着大量的土地、厂房、设备和股权等“闲置资产”。于是经过论证后,使用互联网开通了“工业存量资产交易平台”,试图将这些民间闲置资产利用起来。
整个交易的结构设计并不复杂,而从效果上看很明显,目前已登录平台、需要交易和配置资源的有约360万平方米的土地、275万平方米的厂房、2100(台、套)设备以及6个股(产)权合作项目。
“开始没想到会这么强烈的需求,比如10万平方米以上的土地项目就有4个,5万平方米以上的19个,而这些正迎合了上海投资方的需求。”南通市经信委主任杨扬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在南通落实“去产能”改革中,上述交易平台并不是创新本身,其关键之一在于“交易证件”的创新。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前述蔡先生的厂房其实是自家土地,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尽管存在实际使用,但并没有办理“手续证件”。因此,在异地配置中,地方为这些“存量资产”的交易专门办理了“证件”。
从地级市的运作看,上述平台之前只用于国有资产的交易,并没有用于民间,最为关键的是,其权属是在另一位分管副市长。因此,在“去产能”的改革中,地方将其转至“工业口”分管权属下,是一次根据实践和市场需求的制度创新,也拓展了原国有交易平台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