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实习记者 袁园
自3月21日中短存续期人身险产品新规实施以来,险企相关的万能险产品已纷纷下架。作为新规实施后的第一个月,4月份的万能险相关数据增长放缓,之前高歌猛进的势头似乎已经没有了。
保监会数据显示,4月份中资寿险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主要是万能险)为974.7亿元,相比于3月份的1844.1亿元,环比下降47%,部分险企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甚至出现零增长和负增长。业内人士认为,4月份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数据的下降只是侧面体现,具体的还要看企业的战略调整和全年业务安排。
不过,新规对于行业的影响肯定是有的。“为了符合要求,多数险企都在调整期缴产品业务,让中长期产品或期缴产品代替原来的中短存续期产品,还有一些险企为了让产品能继续卖这么多的额度,正在积极推动增资,但各家企业受影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某险企相关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降47%
自2013年开始,中短期人身保险产品成为一些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获取保费的主要手段,往往能在短时间实现惊人的保费“弯道超车”。这些产品包括部分万能险和少量的分红型、普通型保险。预期年化收益高、门槛低、灵活多变等特点让中短存续期产品“秒杀”同期限的其他类型理财产品。
在低利率环境下,这种投资理财产品受到了投资者的喜爱,也在短时间内帮助险企占领市场,实现规模保费的快速增长。然而,其可能带来的资产负债错配(短债长投)、现金流挤兑风险等问题,也成为监管部门关注的焦点。
3月18日,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立即停售存续期限不满1年的中短存续期产品,存续期限在1年以上且不满3年的中短存续期产品的销售规模在3年内按照总体限额的90%、70%、50%逐年缩减,3年后控制在总体限额的50%以内,并于3月21日起正式实施。
随后,各寿险企业官网和电商平台纷纷下架相关产品,1年期的万能险产品在市场上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3年期和5年期的产品。作为新规发布后的第一个月,4月份的保费在数据上也有直观体现。
保监会数据显示,4月份寿险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为974.7亿元,相比于3月份的1844.1亿元,下降了47%。同时,媒体披露出来的银保数据显示,4月份单月,银保市场51家人身险公司新单保费仅860亿元,环比3月单月下降47.6%,减少近半。
银保同业交流资料分析称,4月银保环比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多数险企已完成全年趸交任务目标,转而重视价值型业务,因而保费获得速度低于一季度各月。另一方面,各险企银保业务也受到中短存续期产品新政影响,产品发展重点转向三年期、五年期业务。
某险企内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企业业务调整和战略安排是4月份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下降的一个原因,中短存续期产品新规的实施也是不能忽视的因素之一。“中短存续期产品新规实施对行业的影响还是有的,尤其是对以1年期产品为主打的险企,这些险企受到新规的影响较大,但各家企业受影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平安人寿等四大上市险企和一些万能险业务占比不高的险企,4月份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并未出现大的波动,与前三个月的增幅基本保持一致,而主打万能险的险企4月份的此类数据则表现得较为极端。
部分险企出现负增长
据记者统计,一季度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占比排名前十的险企分别是华夏人寿、中融人寿、君康人寿、信泰人寿、昆仑健康、安邦人寿、前海人寿、东吴人寿、安邦养老、渤海人寿和中华人寿,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在规模保费中的占比也均超过60%。其中,华夏人寿、安邦养老、昆仑健康等企业甚至超过90%。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险企4月份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数据远没有一季度风光,不仅增速放缓,部分企业甚至出现零增长和负增长。
以渤海人寿为例,其一季度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为113.9亿元,在规模保费收入中占比接近七成,而在新公布的4月份数据中,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仅比上个月增加了137.4万元,环比增长基本为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渤海人寿官网了解到,目前在售产品中明确标出的仅有两款万能险和一款分红险,其他7款万能险产品均在3月20日下架。
昆仑健康和中华人寿更是出现负增长的情况。数据显示,昆仑健康一季度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为37.4亿元,在规模保费收入中占比达98%。4月份这一数据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为36.6亿元,在规模保费收入中占比也有所下滑。这意味着4月份单月,渤海人寿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为0.8亿元。中华人寿则更为明显,一季度中华人寿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为2.9亿元,而4月份这一数据则变为2085.5万元,环比下降93%。
除了上述险企,依靠万能险做大规模的安邦人寿、前海人寿、华夏人寿等险企,4月份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的增速也纷纷放缓,增速环比下降接近五成,没有了原来的势头。
某险企人士表示称,企业的产品不仅包括中短存续期的,还有长期的和保障型的,但期限长的这些产品在其主力渠道的销售情况很不佳。银保渠道卖不动,网销渠道更甚,只能是团险和个险渠道销售,但这两个渠道的业务量几乎可以忽略。而按照新规研发的新产品仍未获批,因此尚未有新规后产品的保费。
记者浏览多家险企网站发现,在投资理财型产品一栏,多家险企都出现“产品正在升级”、“暂未上线”等字样。
应对新规各有高招
即便受新规影响,4月份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略为“难看”,但也并不代表险企会不作为。事实上,从新规实施以来,险企就在不断调整业务,以减少新规实施带来的影响。
“绝大多数公司都是往三年期和五年期的产品去转,有的产品类型比较丰富的大型企业可能直接用短期产品转过来,有的可能就是要开发新产品,或者是开发大三年期的期缴产品。”某险企内部人士表示,直接调整产品期限是险企产品调整比较直接的办法,毕竟开发新产品需要时间。
华夏人寿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监管文件,公司已从3月起调整策略,优化结构,重点发展个人营销、银保期缴、法人短险等核心价值业务。
不过,还有一些险企为了不减少万能险的规模,增资成为其应对新规的另一个办法。按照中短存续期新规要求,保险公司中短存续期产品年度保费收入应控制在公司最近季度末投入资本和净资产较大者的2倍以内。按照新规,1亿元的资本金投入只能撬动2亿元的中短存续期产品保费规模,资金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
“为了让产品能继续卖这么多的额度,部分险企正在积极准备增资,或是卖灵活度比较高的产品,并未直接收紧脚步。”上述险企内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4月,就有11家寿险企业实施了增资,总计金额达到229.8亿元,全部为中小寿险公司,而且除同方全球外,均为资产驱动型企业,有的险企还多次增资。其中,天安人寿增资50亿元,上海人寿增资4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