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5月份以来,大宗商品市场回调本应是主基调。中国大宗商品发展研究中心核心专家、生意社总编刘心田指出,原因有三:一是“金三银四”的传统旺季已成过去时,且上半年利好基本已在一季度释放干净;二是2~4月大宗商品的“中期牛市”表现亮眼,以黑色系为代表的大多数品种再现泡沫,市场有回调整理的必要;三是大宗商品的下行大周期并未结束,前段的“牛市”至多是插播广告,“熊市”大片尚未落幕。
然而截至5月27日,大宗商品的5月走势虽基本呈现回调,但回调的力度与速度差强人意。大宗商品价格指数BPI较月初仅下跌11%,铁矿石现货较月初下跌21.79%,铜较月初仅下跌3.79%,原油较月初不跌反涨7.67%。尤其是5月下旬,以焦煤为代表的黑色系商品期货价格涨势卷土重来,一度回涨幅度超过5%。在黑色系及原油的影响下,能源、有色、纺织等板块出现了集体性回涨,5月26日~27日的期货市场“红肥绿瘦”,27日下午,棉花、铁矿石、焦炭、玻璃等品种主力合约涨幅均超2%,在供需面缺乏利好的情况下,“非理性繁荣”再现。
对此,刘心田认为,造成5月下旬大宗商品市场欲跌还休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信心,从月初发布的5月大宗商品信心指数CCI来看,0.08的数值说明市场信心仍较乐观,商品市场的“人气”不减;二是资金,2、3月份大宗商品的优异表现吸引了大量资金在4月入场,不仅现货领域经销商开始备货、储货,期货市场也有许多“菜鸟”看好行情进场。这些资金的特征都是做多,故而5月市场资金面较为宽裕。
刘心田分析,资金主要受信心影响,而信心则来自于市场表现,5月的市场表现从本质上与前期已有了清晰的差异化,即市场已从2、3、4日的上行周期进入到下行周期,故信心将逐渐减弱,而资金也将随之降低活跃度。支撑当前行情的感性因素(信心、资金)是脆弱和短暂的,而只要需求端没有利好出现,持续加压的供应端将导致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升级,6月市场不容乐观,下跌的“好戏”才刚刚开始。他预测,6月大宗商品市场的整体跌幅或超2%,而目前较“坚挺”的棉花、铝、玻璃、焦煤等品种价格跌幅或超10%。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财经app
中国财经微信公众号
中国新三板APP
中国新三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