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孩子:冒充熟人,还送玩具
结果:3分钟被骗走
第三个出场的是6岁的小女孩沫沫,而“坏人”也换了一个参与实验的工作人员。10点21分左右,沫沫被独自留在过道上之后,显得有些不安分,还走过去看看老师在哪儿。
这时候,工作人员上场,沫沫看到有人向她走去,就迎了上来。
工作人员顺势蹲下来跟沫沫开始交谈,而这名工作人员,事先掌握了沫沫的全名、小名,家长的名字,家长在哪里工作、家庭地址等详细信息。
交谈间,工作人员还拿出了一个小风车说:“这是老师奖励给你的。”
结果,只用了3分钟不到的时间,沫沫就牵着工作人员的手,很高兴地跟他一起走出了监控画面。
三组实验结束之后,警察蜀黍带着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一起,向孩子们做了情况说明,告诉了他们这是一次实验,并进行了安抚。
遇到陌生人来接
一句话,“让老师来”
记者从姜山派出所了解到,从今年初以来,派出所辖区内接警的儿童走失案例已经不下6例,幸好最后孩子都是安全被找到,但这种现象还是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
就拿本次实验来说,民警所扮演的“坏叔叔”先是提供奥利奥、Ipad、玩具、糖果等不起眼的小玩意,后又谎称认识孩子的父母、亲属或朋友,甚至能说出孩子的小名,报出家里的住址......运用一些手段来诱骗单纯的孩子。
从结果来看,虽然有小孩上当被骗,但孩子们的做法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比如第一个孩子涵涵,民警“骗”了她5分钟左右,涵涵只回答了一句“我在这里等妈妈来接。”然后就没搭话了。又比如,第三个孩子小童,面对诱骗,回答说:“老师让我在这里等爸爸,你去找老师吧,如果老师告诉我可以跟你走,那我就跟你走。”
显然,这些行之有效的应对方式都是家长或老师在平时教给孩子的。
“现在媒体报道多了,家长和老师对这方面也很重视,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会教孩子怎么应对骗子。”
民警提醒,家长切记:一定要对孩子强化“不要跟陌生人走”。本报通讯员 康巍巍 本报记者 龚振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