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记者刘石磊) 从华盛顿到布鲁塞尔,从“创新增长方式”到“新工业革命”,科技创新大潮奔涌,各国争相抢占先机。这场全球竞争,中国不会缺席。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谋定而后动。中国近日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简称《纲要》),为新时期创新工作提出顶层设计和行动指南,对中国经济社会和科技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顺应大势谋长远
放眼国际,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是大势所趋。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任期内先后3次发布国家创新战略报告,从战略上进行科研布局调整;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整合欧盟各国科研资源,同样强调以创新带动增长。
中国已经发现,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条的中低端环节、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让自身付出了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中国也已经明白,只有努力创新,才能跟上世界潮流,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说,创新发展是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是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是国家发展的形势所迫。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霍国庆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用短短30多年的时间,跨越了要素驱动发展和资本驱动发展两个阶段,开始逐步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纲要》出台恰逢其时。
国际科学与政策研究专家也认为,在发展战略上,中国已经作出正确选择。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亚洲项目副研究员罗德·瓦伊说,中国政府鼓励创新和创业的举措是正确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中国从现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约瑟夫·福迪指出,以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和增长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从长远角度看,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将主要来自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立足现实布全局
《纲要》的战略部署清晰有序,任务目标明确合理。根据《纲要》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要分别达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3个目标,而每个目标都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相呼应,并为后者提供支撑。
“这些战略目标用词精准、用意深远,并且具有很强的现实基础,”霍国庆认为,“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组织和科技创新企业,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形成了较为有利的创新与创业平台体系和文化氛围。”
不过,尽管近年来中国科技亮点频现,屡屡为世界瞩目,但科研创新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纲要》提出的目标和规划,充分体现了这种从国情出发的现实性和合理性。比如其中的“六大转变”就提出,创新能力要从“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
此外,促进创新也并非毫无章法地一拥而上,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结合实际寻求重点突破。《纲要》指出,在关系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要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
在各个科研领域中,要充分论证、把准方向、明确重点。正如科技部部长万钢所说:“今后需要支持的重要领域有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这些研究能够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多重保障促转变
对于战略目标如何实现,战略部署如何落实,《纲要》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多重保障,其中许多举措直接对准当前的创新阻力和难点。
例如,《纲要》提到“双轮驱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同步发力,专家认为这一提法“切中要害”。
霍国庆说,目前制约科技创新和社会全面创新的关键仍在于体制机制问题,“双轮驱动”就是要直面这些顽症,鼓励用智慧和艺术去破解这些难题,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上正途。
此外,《纲要》还从改革创新治理体系、多渠道增加创新投入、推进开放创新、完善评价制度、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和品牌战略、培育创新友好的社会环境等6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旨在运用改革、法治、开放等多种手段,为创新驱动保驾护航。
对于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景,中外许多专家都表示乐观。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研究员张孟军说,《纲要》是在不断深化对创新的认识基础上提出的,部署清晰、保障有力、内容丰富,“三步走”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英国《自然》杂志执行主编尼克·坎贝尔也直言,中国政府非常强调科研在驱动创新和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正朝着全球科研领导者的方向快速迈进,未来数年内,中国有可能成为对全球科研发展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