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海如何求解科技创新“方程式”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2016-05-29 18:41:22

  新华社上海5月29日电 题:看上海如何求解科技创新“方程式”

  新华社记者姜微、何欣荣、周琳

  一年前,勇当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上海,奏响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号角。从科创中心22条到人才新政20条,从高大上的尖端科学设施到小清新的众创空间,从最前沿的脑科学到最实用的机器人,从云端之上的北斗应用到万米之下的深海观测……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海始终把制度创新作为首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指出:“要使上海最具优势和潜力的科技与人才资源,成为扩大有效供给、改进供给质量、提升要素能级的最有力支撑。”

  以制度供给优化营商环境

  在一个创业者微信群里,主管科技的上海市副市长周波因长期“潜水”,被“不明真相”的群主直接踢出群。“在这个被踢的群里,我听到许多真实的故事,包括创业的艰辛以及创业者们的需求。”周波说。

  对于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创业创新最大的艰辛是什么?成本!地价高、房价高、商务成本高——从市场角度看,政府要逆转这种现象很难。

  但这不意味着无所作为。“住房是特殊的商品。如果不坚持调控,将影响上海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也会削弱城市的竞争力。”信贷从紧、限购从严,在减少房地产依赖方面,上海决策层有着清晰的认识。

  而对众创空间发展和大工业用地,上海“另眼相待”,相继出台了明确且量化的支持政策。统计显示,目前上海的各类众创空间达450家左右,90%由社会资本创办。

  如果说房地产调控是“当头炮”,改善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堪称上海激活创新的“杀手锏”。

  “今年政府部门的审批事项要100%上网。不是简单往网上一放了事,而是要内部流程再造和改革,目的是简政放权。”上海市市长杨雄近期表示。

  增值税申报“月改季”,是今年上海为支持创新推出的一项简政措施。腾讯科技上海公司财务总监张琳说,申报“月改季”后,企业可将每季度前两个月的税款“释放”出来,提高资金周转效率。申报相应的人力物力投入也大大减轻。

  与简政放权环环相扣的,是政府的优化服务。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相距不到1公里,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和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遥相呼应。这两个大科学设施,对国内外用户免费开放。“不用飞国外,就能用上世界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这对科研人员的吸引力可想而知。”蛋白质中心主任雷鸣说。

  上海市委副书记应勇说,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也是科创中心建设、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资源。“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招揽高端人才的成本反倒不高。”中芯国际负责战略规划的副总裁高永岗说。

  高擎开放式创新大旗

  GE、英特尔、诺华……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高地,上海是外资研发中心集聚度最高的地方,数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4。

  高质量的外资公司,是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一大底气。问题也随之而来:外资太强,会不会对国内人才形成“虹吸”效应?在高度开放环境下,如何找到自主创新的路径?

  好在,中西合璧的文化背景、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让上海找准了一条解决之道——开放式创新。

  开放式创新,把体制机制接轨放在第一位。在引进外资项目的同时,更要借鉴国际上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和经验,让国内创新主体少走弯路。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上海张江在国内率先启动生物医药代工试点。研发企业可以将新药外包给专业的代工基地生产,而不用费时费力自建厂房,接通了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只要掌握最核心的知识产权,其他环节都可外包。这种与国际接轨的环境,推动张江的新药研发进入爆发期。”再鼎医药董事长杜莹说。

  开放式创新,还要善借外力汇众智。今年5月,张江园区联手GE、联合利华等,在国内率先试水“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器”。

  张江管委会副主任王维刚说:“跨国公司内部有一套自给自足的创新体系,但久而久之会形成‘孤岛现象’。所以,有远见的跨国企业越来越希望与有潜力的本土中小企业合作,激发自身创新活力。”

  联合利华北亚区总裁马瑞文介绍,通过参与孵化器,被联合利华相中的本土初创企业,不但有机会拿到投资,还有望得到跨国企业的庞大市场网络支持。

  开放式创新,不但要对外开放,更要对内开放。上海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曾经这样论述:从近代以来,上海就是异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场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取长补短、见贤思齐,相比单打独斗、孤独创新,成本低且速度快。

  河马动画CEO、北京人徐克是这一论断的坚定支持者。“北京人大气,但上海人精细、重契约精神,这是我把公司放在张江的原因之一。”

  在更广泛、更前沿的科研领域,上海不断展示海纳百川的气质: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推进量子通信“京沪新干线”项目,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工业明珠燃气轮机……汇聚全国智慧,参与国际竞争,这就是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本义。

  政府携手市场“良币驱逐劣币”

  对产品质量要求高、对假冒伪劣不手软、对知识产权保护强——在国内,上海素以监管严格著称。“上海太规范了。”这是一些习惯了“野蛮生长”的互联网企业经常发出的抱怨。

  毋庸讳言,监管与创新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为什么留不住马云?”曾经让上海反思了好多年。不过,正是这样的碰撞与交锋,推动上海向着监管和创新的平衡点一步步迈进。

  上线出租车信息平台、颁发全国首张专车平台牌照、试水出租车服务社模式,去年上海在出租车改革领域“三箭齐发”。对于网络约车这种新生事物,不是“一上来就管死”,而是“看一看”,给其一个成长的机会。

  但在鼓励创新和依法合规之间,上海交通主管部门也力求“最大公约数”。毕竟,真正的创新,是探索出更多的新路。

  这样的互联网思维,在上海的监管创新中,正成为一种习惯。

  近日,上海浦东市场监管局与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开展合作,向后者提供包括行政处罚在内的近6万条企业信用信息。而针对市场征信机构反馈回来的数据,监管部门也将采取高风险预警、增加检查频次等监管措施。

  “做好事中事后监管,靠政府大包大揽不行。需要更多的第三方机构和公众参与进来,下好信用监管这盘大棋,实现良币驱逐劣币。”浦东市场监管局局长陈彦峰说。

  对于新的技术、模式和业态,上海保持了一定的监管弹性。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协调配合,实行“业界共治”。但对事关人民生命健康和公共安全的事项,上海坚持足够的监管硬度,不断强化准入管理。

  “上海是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高地。这不仅指集聚度高,更是标准高。一款新药,如能在上海市场立足,走向全国也不是大问题。”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公司总经理王兰忠颇有自信。

  正因为监管的高标准,包括生物医药代工试点、国家药品审评中心上海分中心等重要改革,纷纷在张江率先落地,这反过来促进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罗伯特)

看上海如何求解科技创新“方程式”

中国财经app

看上海如何求解科技创新“方程式”

中国财经微信公众号

看上海如何求解科技创新“方程式”

中国新三板APP

看上海如何求解科技创新“方程式”

中国新三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