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上海的地标之一的上海浦东环球金融中心,其28楼2807-2808室,空无一人。
“桥水基金的办公地确实在这里,但目前该公司并无人在此办公”,上海浦东环球金融中心相关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根据上海工商登记信息,3月7日,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下称“桥水基金”)已在上海注册投资公司,名为桥水(中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注册地正是上海浦东环球金融中心28楼2807-2808室。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底桥水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达1690亿美元,数年来累计盈利达450亿美元,超越索罗斯掌控的量子基金,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也是全球最赚钱的基金。
国际大鳄桥水基金入华,引发业内无数猜想。今年3月,桥水基金创始人雷·达里奥(Ray Dalio)曾在北京出席一个论坛并发言,与桥水(中国)注册时间高度重合。
在注册投资公司之前,桥水基金早在2011年已在北京成立了办事处,对于在中国的产品业务将如何开展,桥水基金北京办事处的相关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公司领导不在,不方便透露。”由于尚未获取QDII和QFII资格,桥水基金在上海注册的投资公司所能涉及的业务极为有限。一位不愿具名的外资机构投研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桥水基金必须要获得QFII和QDII,才能参与国内部分资本市场交易,并在国内募集资金投向境外;目前它唯一能做的是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时表示,“桥水基金进入中国后能开展的业务,还要看具体政策划定;另外中国市场对于外国投资者而言会高度不适应,因为国内金融市场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并且受政策影响极大。而目前国内人民币外流压力在增大,QDII的申请或许会受到限制”。
事实上,有不少外资基金公司在国内经营产品,自2013年伊始,监管部门允许城堡资本管理公司(Citadel)、英仕曼集团(Man Group)等在内的6家海外对冲基金公司在上海参与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不过,上海金融办相关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上海试点的QDLP不能是独资形式,申请难度很大,额度也非常有限。至于QDII,这个要向证监会申请,QDII的额度虽然大,但也是有限的。”
在华业务极其有限
上海工商登记信息显示,2011年7月12日,桥水基金即在北京设置北京代表处。而此次,桥水基金在上海自贸区注册成立已是独资的投资公司,经营范围是投资管理,投资咨询,商务信息咨询,信息技术咨询,企业管理咨询,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设计、制作,转让自有技术成果,并提供相关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桥水基金创始人的英文全名“Raymond Thomas Dalio”也出现在注册资料上。
公开资料显示,1975年雷·达里奥成立桥水基金时,公司只从事两种业务,一种是为机构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另一种是国内外货币和利率风险的管理业务。之后,公司改变了其战略,开始向政府以及像麦当劳这种大型企业销售经济咨询报告。
2012年,雷·达里奥被评为对冲基金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公司旗下纯阿尔法基金(Pure Alpha Fund)在1975-2011年为投资人净赚了358亿美元,超过了索罗斯量子基金自1973年创立以来的总回报。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评价说,达里奥的桥水基金对经济的统计分析甚至比美联储的更靠谱。截至2015年底,桥水基金有约1500名员工,管理的资产规模达1690亿美元。桥水基金服务对象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其客户包括养老基金、国外的政府以及中央银行等。超过270家机构客户,一半在美国,一半在海外。
业内有人猜测桥水基金进入中国与A股纳入MSCI不无关联,桥水基金所代表的机构客户,拥有的人民币资产几乎为零。桥水基金目前是iShares MSCI新兴市场ETF(EEM)最大机构投资者,桥水基金所持份额高达5.5%。
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社保基金或许会成为桥水基金目标的言论也甚嚣尘上。资料显示,中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打理着约2万亿元社保基金,这部分基金已经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另外,各地还有2万多亿元可用于投资的养老金结余资金,可以委托社保基金理事会运作。
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大佬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时表示,“社保基金的问题交给一个外国机构的可能性不大,并且现在人民币流出限制。桥水基金来中国开分公司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不过中国的市场与国外有极大的区别,这是他们需要去适应的”。
另外,为机构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也是桥水基金主要业务之一,其发行付费的调查报告—“日常观察”(Daily Observation),一直受到众多公司以及银行的青睐。在没有获得QDIIQFII之前,桥水基金目前能在国内从事的业务极为有限,桥水基金仅仅投资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及付费的调查报告。
能否适应国内投资环境未知
众所周知,桥水基金为其机构客户提供了3种不同的对冲基金,其中包括一个以积极型投资为特点的基金—绝对阿尔法(Pure Alpha),一个以限制性积极型的专注于绝对阿尔法投资子市场的投资基金—绝对阿尔法主要市场(Pure Alpha Major Markets),以及一个以资产分配为主要策略的对冲基金—全气候(All Weather)。
业内称桥水基金内部公司管理极富特色,注重独立思考和思想碰撞,而带来的“争吵”非常常见, 一位曾经在桥水面试过的人在网上描述桥水基金:“是一个跟大部分金融公司很不一样的地方,每个人都随时准备吵架,而且每个人都随身带着录音笔记录吵架内容。”
据海外媒体报道,桥水基金每年有将近30%的离职率,这对于一个大型的对冲基金来说是很不正常的。很多离职的员工都反映,由于任何事情都无法挽回,并且不能在背后谈论其他员工,Bridgewater公司是一个很难工作下去的地方,很容易令人丧失斗志。但Bridgewater公司则反对这一说法,他们认为离职的员工都会喜欢说公司的坏话而不是谈论好的一面。
在国内投研团队的建设方面,有消息称,桥水基金在中国已经相中了一位知名的经济学家,而这位经济学家的身价很高,以身价昂贵的经济学家做销售,在国内私募是没有的。 此外,桥水基金近来在海外资本市场有较大动作,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最新公布的季度持仓报告文件显示,桥水基金2016年一季度大幅调整科技巨头的股票,包括清空亚马逊股票,总计抛售8206股;减持苹果仓位幅度达2/3,至106000股;减持Facebook至63100股,买入谷歌母公司Alphabet10926股;大幅增持英特尔公司股票逾3倍,或至985943股。
上述外资机构投研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其实桥水基金这家海外的巨鳄以做空出名,他们有专门的投研团队,针对和捕捉那些估值过高的公司,尽职报告发布在自己的网站上,然后吸引机构和散户一起做空。”
曾经在国外投行工作多年的上述私募大佬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称:“海外的投资市场与中国有很大的区别,桥水基金在国内开展投资业务,特别是二级市场,单凭宏观数据分析建立数据模型等多方面进行预测是不足以应对中国资本市场变化的,国内极大的不确定性在于广大的散户和政策频繁变化,国内的股市是政策市”。他还提到“桥水基金在国内的投资未必能像在美国那样优异”。
刘胜军也向时代周报记者提到,“一直以来,海外的投资者对中国市场都有着高度的不适应性,因为国内市场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是很多海外投资者无法把握的”。
参与试点QDLP或受限
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国内开始允许海外对冲基金在中国内地募集人民币资金用于海外投资,批准在上海启动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简称QDLP)试点,首批六家来自美国和欧洲的海外对冲基金参与试点。六家对冲基金分别是峡谷联合公司 (Canyon Partners)、城堡资本管理公司(Citadel)、英仕曼集团(Man Group)、橡树资本管理公司(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奥兹夫资本管理集团(Och-Ziff Capital Management Group)和元盛资本管理公司(Winton Capital Management)。每家企业可以在上海交易市场从高净值客户手中筹集500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境外投资。
上海金融办曾表示,QDLP制度允许注册在海外,并且投资于海外市场的对冲基金,向境内的投资者募集人民币资金,并将所募集的人民币资金投资于海外市场。按照相关规定,海外机构需在上海注册一个联络基金,再由这个联络基金将募集的人民币交给海外对冲基金,投向境外二级市场。至2015年,上海市金融办批准了第二批QDLP试点。
据悉,目前国内监管层对QDLP设置额度并非出于管制的初衷,额度是最低的,超出没关系,可以再申请。而且第一批试点橡树资本(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的“困境基金”已于2015年10月在中国成功募集了人民币10亿元。不过,桥水基金申请QDLP可能难以成行,上海金融办相关人士就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上海试点的QDLP不能是独资形式,申请难度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QDLP试点的Citadel便是在2015年暴跌中因涉嫌做空A股而被调查的司度(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大股东;Citadel是美国第三大对冲基金公司,仅次于桥水基金(Bridgewater)和millenium基金,同时也是杠杆加的最高对冲基金,掌管着至少250亿美元的资产。并且Citadel是国际上第一家能够通过在华机构从中国富裕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手中用人民币进行融资的对冲基金公司;Citadel于2015年8月2日发出声明,确认账户被限制,并称在华投资已有15年之久。
上述海外机构投研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表示,桥水基金要参与国内A股必然要拿到QFII,若要在国内募集人民币基金参与海外资本市场,必然要获得QDII,不过目前人民币流出限制,即便拿到QDII也未必可以得到很高的额度。事实上,QDII产品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早在2006年4月起QDII制度正式启动,在遭遇次贷危机铩羽而归后后一直不温不火。截至2016年4月底,据WIND统计,150只基金系QDII产品(含分级基金、不同货币种类)里,成立以来收益为正的仅71只,不到一半,收益率超过10%的仅48只。`
刘胜军也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国内的QDII产品一直都不是很理想,在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之后一蹶不振。未来QDII的产品不太可能做大,现在人民币外流压力下,额度规模或许会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