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支出”加“弹性支出” 在北京养老要花多少钱?

来源:工人日报
2016-05-24 09:27:00

“刚性支出”加“弹性支出” 在北京养老要花多少钱?

漫画 赵春青

  编者按

  早在1990年北京市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4年底,北京老年人口数量已超300万,预计到2030年,北京将达到重度老龄化,户籍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30%,随后进入超老龄化社会,而且,这一状况将持续50年以上。

  在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明显的背景下,如何让“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图景,是全社会必须直面的问题。“十三五”规划提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在北京,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政策保障为主导、社会化运作为方向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然而,在一系列利好政策出台的同时,养老成本对于多数老年人及其家庭来说仍是不小的问题,因人而异的“养老账本”背后,是老年人及其家庭共同面临的现实烦恼与焦虑,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迫切需要家庭、单位、社会和政府等方面的共同参与。

  “老有所养”,是一座城市的温度所在。

  根据北京市最新一次上调的退休金结果显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为平均每月3355元。

  一对普通退休夫妻,在北京每个月要花多少钱?他们的生活账本是开支紧张还是盈余充足?随着城市“空巢”家庭和高龄失能老人的增多,人们越来越关注在一个老龄化社会里,如何让养老账本变得有质量、有温度。

  账本上的“刚性支出”

  家住北京白云观街汽北小区的杨鹏生今年78岁,5月20日早上8点,他和老伴刚从早市买完菜回来。

  “西红柿一斤半,5元;牛奶一箱,32元;鲫鱼一条,9元;鸡蛋两斤,7元……”杨大爷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记账,厚厚的账本上工整地记录着生活必需品的开销。杨大爷这天买菜共花去了83元。

  和北京的很多老人一样,杨大爷和老伴独自生活,所以饭菜做得很简单。只有在周末儿女回来时,才会去牛街买些牛羊肉改善伙食。

  这些年物价上涨,杨大爷深有感触,“西红柿现在3块多一斤,3年前也就2块钱。”不过他的养老金也涨了不少,杨大爷退休前是高级教师,现在每个月能领6000多元退休金,加上老伴的退休工资,老两口每个月收入1万多元。

  目前,两位老人身体不错,通常杨大爷下午会去老年活动室打牌,老伴傍晚会去跳广场舞,这些休闲活动都是免费的。平时出门坐公交有老年卡,每年学校会组织退休教师旅游,但花费较少。

  “每个月买菜吃饭1200元左右,衣服基本不买,水电煤气通讯费300元,年纪大了也没啥人情往来,偶尔给孙子孙女买点零食,只要不生大病,每个月开销不到2000元。”杨大爷说,老两口每个月能存下近万元。

  “我爸,加上岳父岳母,两边三个老人要管,我们平时工作忙,实在顾不过来。”在北京一家外企做销售的陶伟,这两个月一直在帮父亲物色养老院。陶伟81岁的父亲身子骨已经没那么硬朗,自从今年3月摔伤后就老要往医院跑。陶伟母亲去世后,父亲一直独居,因为不习惯家里有外人,所以一直不愿请保姆,两个月前,父亲提出了到养老机构接受照料的想法。陶伟上周在通州看中了一家60张床位的小型民营养老机构,每月5000元,这在北京民营养老院中处于中等价位。

  陶伟父亲一个月退休工资5200元,正好可以支付养老院的费用,“去了那儿,就没什么其他开销了,有人照顾我们心里也踏实。”陶伟说。

  看不见的“弹性支出”

  不管是居家养老,还是去养老院,老人们总算是过得心里有数。不过让杨大爷担心的是,生活里出现的“意外”开销,会不会让他的小账本出现“赤字”。

  比如,年初小儿子着急换房,但首付不够,一下子就从杨大爷这里借走了12万元,“照理是要还的,但是也没说清。”

  杨大爷有一儿一女,每个月存下的近万元,多数都以各种名义“资助”了儿女。

  老人们抱着“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却不得不补贴第二代买房,资助第三代教育。“啃老”,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无疑增加了“养老”成本。

  杨大爷最近还发现,他不仅把钱贡献给了儿女,自己和老朋友们的生活差距也被一点点拉开。住在他前一个单元的老两口,不到70岁,3月份刚刚去欧洲9国玩了一趟,据说团费是每人3.5万元。“朋友们年轻点的背着单反到处跑,还有的上了老年大学,不过这些都是要花钱的。”杨大爷说。

  更大的“意外”开销,来自于疾病。和杨大爷一个小区的胡惠娟,退休6年了。3年前,她因为脑出血导致身体半边瘫痪,家里的“半边天”就这么突然倒下。

  “当时手术加住院,花了5.8万元,不过医保报销了大部分,自己就花了1.5万元。现在每两个月去医院开药大概花1400元,年底可以报销40%。”胡惠娟的丈夫说,手术过后的日常康复才是大麻烦。

  他们请过保姆,但是每月3500元的费用让这个家庭有些吃力。胡惠娟的家人最终选择了社区里的日间照护中心:月坛街道无围墙敬老院——汽北社区服务站。每天早上7点半,家人把胡惠娟送到这里,下午5点半再把她接回去,服务站管中午一顿饭,还会有专门的护理员、社工陪伴这些高龄、失能老人说话、下棋、做操等。

  按照胡惠娟的伤残等级评定,这样的“日托”服务,每天收费70元,一个月2000元左右。相比请保姆的费用,胡惠娟的家人松了一口气。

  “小而美”的养老出路

  如何减少“养老账本”的风险支出,让“老有所养”成为现实?

  在汽北社区服务站社工汪淼看来,除了完善国家层面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之外,社区日间照护中心和服务站这些“小而美”的居家养老服务也许是更为现实的出路。

  与汽北社区服务站一河之隔的月坛街道敬老院,几乎常年满员,因此那些想要入住的老人必须来汽北服务站的“日托”排队,等待河对岸的空余床位。据汪淼介绍,六城区内的很多公立养老机构,排队起码要3年。

  “没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很难叩开民营养老机构的大门,城里但凡环境好一点的月收费都要上万,而如果每周请服务中心的养老护理员上门,给老人提供洗澡这样的服务,费用就一两百元。”汪淼认为,如今汽北服务站这样的公办民营方式,即由政府街道提供地方,设定管理标准,然后通过招标形式,找到专业服务商来运营,是减少老年人养老成本的有益尝试。

  5月18日,北京市发布《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十条政策》,提出实现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全覆盖和日间照料、呼叫服务、助餐服务、健康指导、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花样服务”。专家认为,随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现代家庭的养老功能进一步减弱,社会化养老成为大势所趋,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再送服务上门的形式,不仅减轻了失能老人的经济负担,也是大多数老人更愿接受的方式。

  另一方面,“养老账本”的焦虑,来自于现行养老金制度难以让退休老人获得充分安全感。黑龙江大学教授曲文勇告诉记者,完善的养老保障应该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二是企业为员工缴纳的企业年金,不过,企业年金一般由企业自愿建立,目前只有很少的企业职工能够享受;三是个人的养老准备金,包括商业年金、银行储蓄、股票债券、房地产等金融产品或实物投资。其中,商业养老保险专钱专用,风险较低,可在被保险人年老退休或保期届满时,按合同规定按期支付养老金,成为养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