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被换掉的误会从何而来?

作者:杨鹏 来源:西部网
2016-05-24 07:43:00

  今年秋季,福建、广东、宁夏、山西、四川等多地400多万中小学生,开始使用新修订的语文版一年级和七年级语文教材。全套教材课文数量比修订前减少15%,40%的课文被更换。其中,《南京大屠杀》被换成《死里逃生》。(5月23日《法制晚报》)

  近些年,围绕中小学语文课本的修订,一直都是舆论关注的焦点。据报道,在这套由语文出版社新修订的中小学语文课本里,“七至九年级的教材,在保持原来四篇鲁迅作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的作品没有继续退出语文课本,这应该让很多人很满意;因为“增加了古诗文及中华传统文化比重”,也应该能赢得广泛点赞和叫好,而且,“修订版教材面世后,语文教育教学专家及各地教研员、一线教师纷纷予以肯定”。

  但是,就因为《南京大屠杀》这一篇被换成《死里逃生》,很多网友表达出不同的看法。需要指出的是,《死里逃生》究竟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在没有看到课本之前,很多人并不清楚,也似乎无暇多问,人们所关注的,是为什么《南京大屠杀》被换掉?这样做合适吗?

  《南京大屠杀》被换掉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原因其实很简单。的确,南京大屠杀,早已深深地铭刻在我们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当中,俨然是不可忘却的伤疤。现在,每年的12月13日也被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应该说,编写课本的人绝对不会不知道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的历史分量,但仍然将《南京大屠杀》换掉,相信语文出版社前后经过三年修订,相关课文的增删也都是深思熟虑的产物,而绝对不可能是拍脑袋的结果。

  昨晚,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通过微博对外解释,“我们将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一文换成张纯如所写的《南京大屠杀》一书节选”,并解释了替换理由。教材的编写者势必都存在个人的偏好与局限,对于每一篇文章的选择,肯定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这本身也是可以争论的。

  关键就在于,单纯用语文的标准来衡量,用《死里逃生》替换《南京大屠杀》,是否体现出了修订版教材所意欲突出的“时代性、趣味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又是否货真价实、无可挑剔?有没有更好的选择?这似乎还真是个问题。

  替换《南京大屠杀》终究是一场误会,但在文章的选取上,教材编写者的确显示出了“闭门造书”的缺陷和偏差。用句网络时髦话就叫: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就如语文出版社对外解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由于与现代和谐社会导向不符而被换为《智取生辰纲》,这理由有点牵强附会。固然,不能向孩子们从小就灌输“拳打”的暴力思维和行为方式,但若说用尽江湖手段的“智取”就符合了和谐社会导向,恐怕也是教材编写者的一厢情愿了吧。(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