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家在审基金子公司难越三重门槛

来源:证券时报
2016-05-24 07:20:00

7家在审基金子公司难越三重门槛

证券时报记者 李沪生

  基金子公司设立门槛大幅提高,已上报的基金子公司命运如何?

  7家基金子公司申请在审

  近日,证监会下发《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控指标指引》,基金子公司设立的门槛大幅提高。对于基金子公司的设立门槛,有三个重要条件:基金管理公司成立满两年、基金公司管理的非货币基金规模不低于200亿元、基金公司净资产不低于6亿元。

  证监会官网披露的行政许可信息显示,目前有7家基金子公司递交了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子公司申请,分别为创新合信、西部利得、泰达宏利、嘉合基金、九泰基金、华商基金和泓德基金,新规之下,7家公司拿到批文的可能性并不大。

  对于已上报的申请,证监会最近一次的处理动作是今年2月18日对创新合信基金的专户子公司申请所作的第一次意见反馈;去年7月23日和10月30日递交申请的西部利得和泰达宏利基金于去年12月30日和今年1月4日先后通过第一次意见反馈;嘉合基金、九泰基金、华商基金和泓德基金的申请则尚未进入受理阶段。上述7家公司要想跨越三个重要门槛,难度可想而知。

  第一条门槛即母公司成立满两年,对于大部分上报的子公司来说算是比较容易满足的条件,不过仍挡住了少数申报公司的去路。数据统计显示,目前105家基金公司中只有9家成立未满两年。而成立不到两年的泓德、嘉合、创金合信、九泰4家基金公司将在第一道门槛前被拒之门外。

  上海一家基金子公司总经理坦言,公募基金牌照红利逐渐失效,越来越多指望借道子公司的股东会选择成立一家公募基金,然后尽快设立子公司,很多人都抱着“弃公奔私”的想法。

  沪上一家成立不到两年的基金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该公司的成立本来就是冲着子公司牌照去的。当时,子公司设立的门槛为成立满1年、管理资金50亿元,这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不是问题。公司通过发行货币基金就可以达到50亿元规模。”现在这一打算基本落空。

  获批机会较小

  规定当中的母公司管理非货币规模不低于200亿元和净资产不低于6亿元的条款更让上报的子公司希望渺茫。

  记者统计发现,截至今年一季度末,105家基金公司中有58家公司管理的非货币基金规模不足200亿元,其中不仅有新成立不久的基金公司,还包括成立数年的中海、国海富兰克林、浦银安盛、万家等多家公司,而上述公司多是近几年在子公司业务上有突出表现。

  而已提交申请的西部利得、泰达宏利、华商三家基金公司,一季度末的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分别为80.79亿元、230.99亿元和530.9亿元,因此,西部利得基金应无缘获批。

  对于未成立子公司的基金公司来说,现阶段的工作重心是尽快将公募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冲至200亿元以上,而这并非易事。本来规模较小的基金公司在渠道上就缺少话语权,加上现阶段股市低迷,权益类产品发行惨淡,200亿元的门槛会把一批基金公司挡在门外。

  “虽然征求意见稿仅对子公司设立门槛提出了要求,但基金公司感觉还会对已成立的子公司进行考核。去年就曾要求成立子公司的基金公司必须尽快开展专户业务,这对基金公司的影响也非常大。”上述沪上基金子公司总经理表示。

  而在华南某大型基金公司人士看来,对于净资产的约束才是影响最深的一条。“不少基金公司的净资本根本达不到6亿元。”这意味着尽管泰达宏利和华商可能跨越前两道门槛,但在净资本这最后一道槛前,获批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上述华南基金公司人士指出,净资产的影响不光体现在成立之时,日后子公司的运作也会受到影响。“子公司不再是万能的。有了净资本的约束,子公司会对业务进行筛选,更多的子公司会把净资本比例用在含金量更高的业务上。”沪上一家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虽然看起来已成立的基金子公司牌照会出现升值,但长期来看业务空间一定会收窄。

  此外,业内传言称北京市证监局已于上周末发出通知,要求基金子公司统计各自情况,于5月25日前对信息进行反馈。记者就此向上海多家基金子公司人士求证,均称并未收到该通知。

  数据来源:基金业协会 证监会网站 李沪生/制表 吴比较/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