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结构的背后是硬功夫

作者:郭少雅 来源:中国网
2016-05-24 06:31:00

  最近广东徐闻的菠萝出名了,出名的原因是,在发生大面积滞销之后,一家电商29.9元包邮销售“爱心菠萝”,却最终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很多消费者收到次果坏果,小小的淘宝店赔到要关门的程度。

  农产品触网,已经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方式。田间产出的食物透着泥土的香气,再加上山间阿妈的温情元素,经过互联网的传播,变成了消费者屏幕上的轻轻一点。

  互联网给农业插上翅膀,然而,在农产品的触网营销中,互联网只能是翅膀,带动翅膀飞起来的力量,只能是农业本身。

  作为当地的优势产业,徐闻的菠萝为什么会产生大面积滞销,在产业结构上有没做到紧盯市场,及时调整;在电商助力销售的时候,果农有没有自发联合起来做好品控、物流和包装,使“爱心菠萝”事件能够成为的一场绝好的营销;在事件发生后,当地的产业协会有没有帮助农民做好后续事件的处理,在调整种植结构,完善配套体系上实现产业升级,而不是继续保持原状坐等下一季“也许就会好了”的行情,靠天吃饭,靠别人挣钱。

  一场对滞销菠萝的爱心营销,农民没有摆脱亏损,还背上骂名;商家费了力又赔了本,还要善后;消费者收到的,是烂菠萝——一件原本被称为“正能量”的事情,成了各方都受损的买卖。

  转方式,调结构,是近几年农业生产发展的热词。各地也都在积极地“转”,努力地“调”,可如何才能调出一个好结构?什么样的结构才能叫做“好结构”?

  发展营养丰富,口感新奇的高档水果算不算调整农业结构的好方向?当然算。但是某些地方不考虑本地的土壤、气候条件,盲目把适应局部的农产品多点复制,最后导致成本高企,就不算转出了农业发展的好方式。某些地方看到某种农产品可以卖高价,就一味扩大规模而不考虑市场容量,不配套建设物流体系和提高加工水准,等树长起来,产量高起来,价格也腰斩了,产品不能及时运出烂在地头了,那就一定不算发展了农业生产的好结构。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去库存”代表着我们在生产能力上的自信,“补短板”提醒着农业供给同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之间的差距。

  一位常年研究农业经济的专家给笔者讲过这样一件事,自家女儿喜欢吃柴鸡,他在城郊偶尔买过一只,150元,口感很好,家人欢喜。两年后外出求学的女儿回国,做父亲的专门跑到原处去寻,但见当地已经发展起了很多养土鸡的农庄,喜滋滋买回一只,却发现“土鸡”的胃囊里,是还没有消化干净的饲料。原来郊区农民看到卖土鸡有利可图,便到规模养殖场进货,然后让饲料鸡晒晒太阳散散步,就成了“家养土鸡”,真正愿意花功夫养土鸡的养殖户,架不住劣币驱逐良币,只得撤退。

  真正的“供给侧改革“,不仅仅是给消费者提供足够多的土鸡,而是建立起养殖标准、诚信体系和行业协会监督体系的良性发展的特色产业。好结构的背后,是硬功夫,是产品标准和行业规范,是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市场,不是几个新奇的概念、跟风触网和田园牧歌的情怀就可以搞定的。

  如同认真考虑了物流、损耗成本和产品上市节奏的安徽蜀山的千亩樱桃园,一个产业发展的好不好,不是看引进了多少龙头企业和投资,不是看扩种了多少亩种植基地,而是用一颗敬畏之心,扎扎实实做好生产加工的每一步,每一步的发展,都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农业生产,也要“工匠精神”。

  (责任编辑:罗伯特)

好结构的背后是硬功夫

中国财经app

好结构的背后是硬功夫

中国财经微信公众号

好结构的背后是硬功夫

中国新三板APP

好结构的背后是硬功夫

中国新三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