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榆社河峪小米专业合作社和理事长王建福的腰一样,有时候总是硬不起来——
2006年,王建福着手注册合作社时,车祸留下的后遗症腰疼正困扰着他。
10年来,河峪小米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已经从当初的3万元增资到500万元,入股社员由5人发展到288人,带动种植户由30余户发展到5650户,户均增收由300余元增加到2815元;合作社陆续获评省级、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
“河峪”看准了农民合作化、粮食品牌化、产品功能化的“丰满”未来,但在面对滚动发展的“骨感”现实时,又自觉力不从心。
市场主体之困——带动农户树品牌的示范社,却不是金融机构眼里的“好法人”
2008年起,河峪小米专业合作社开始专注无公害和有机小米的种植。统一提供“晋谷21号”优质品种,要求农户严格按照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种植,确保小米的营养和品质。
通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的管理基本规范,实行了集体决策、民主管理、分散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分配。
合作社逐步打造出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合作社所在的榆社县河峪乡,一改过去小米种植散乱的生产状态,亩产从300斤左右提高到600斤,亩收入由400元左右稳定在了1800元左右。
合作社的品牌建设也有声有色。河峪小米先后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小米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获评“山西省著名商标”、“山西名牌农产品”和“中国具有影响力合作社产品品牌奖”等,还陆续通过了ISO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22000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然而,一旦面临融资、商业认证等现实问题时,这些贡献和荣誉也很难为合作社挺起“市场主体”的腰杆儿。
“以前银行机构说,承贷主体不明确,合作社贷款难;2013年起,有机认证机构也不再给合作社搞认证,让以公司名义去申请,理由是合作社的种植范围不好控制。”5月12日,王建福在合作社新建的物流基地对记者说起他的无奈。
合作社贷款难、贷款贵,主要原因是银行不认可合作社的法人主体,贷款准许门槛高,合作社没有符合银行要求的资产作抵押,担保费用高。政府扶持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在合作社这里几乎谈不上落实。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中最“年轻”的法人,受到社会歧视,不能享受市场同等待遇,源于它是一个松散的农民联合组织。农民入社自由、退社自由,导致了合作社尽管有法人资格,但却不是一个完全民事责任主体。
王建福只能和其他合作社一样,成立了五福公司去“匹配”贷款和认证门槛准入。尽管合作社成员基本稳定、盈利能力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财务也很规范;尽管认证的土地还是合作社的那3000亩,只不过是在说法上换成公司基地,一些程序就简单了不少。
与农户合作之惑——“善意”会被钻空子,农户诚信要靠合作社的制度设计
多年来,该合作社为保障原料生产与农民收入的稳定性,一直致力建立合作社与农户良好的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农业”。合作社年初与农户签订订单组织生产,并规定了种植要求和小米的收购质量标准。秋天谷子收获后,合作社再统一全部足额收购合同农户种植的小米。
“市场价格好的时候,一些农户会偷卖给外面的收购商;市场价格不好的时候,一些农户甚至会把合作社以外亲朋好友的谷子一起拿来,说是他地里的,要求保护价收购。”合作社的善意换来的不全是善意,这成为河峪小米专业合作社在合作道路上的困惑,最大的问题还是如何在制度设计上让农户诚信。
王建福后来吸取教训,在合同签订上,有了严格的条款。根据合同面积确定收购产量,以高于市场价格0.2~0.6元/斤收购,不再规定具体的最低保护价格,0.2~0.6元/斤就视作了种植户二次返利的收益。
“春夏拿走种子和有机肥,秋天收不回一斤粮食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少了。”王建福说。
这样一来,基本杜绝了合同农户不诚信的行为,也能保证了大多数高品质种植的订单谷子颗粒归社。
王建福的办法不是太合规程,但他的办法已经成为很多合作社在与农户合作中的无奈选择。
2015年,河峪小米专业合作社为种植户二次返利37万元。在利益分配上,合作社实行的是多种利益分配机制:工作人员实行绩效工资,按岗定资;入股社员按入股比例与企业实现的利润额进行按股分红;种植农户在稳定收购价格的基础上,推行“二次返利”。按照6∶2∶2产品销售利润比例分配。对当年利润的60%返还社员,20%当作公积金、保险金,社员在无风险时用于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在市场风险或自然灾害时补偿给社员,20%用于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
政策
“玻璃门
”之窘
——惠农
“礼包
”很大
,但缺精准政策
2014年,合作社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营销新模式,搭乘“淘宝晋中馆”,采取自营模式、厂家发货的形式,有了天猫旗舰店、淘宝C店、建行善融商务商城等电商平台。目前,合作社已形成了稳定的5650户种植农户、3万亩种植基地,年加工能力在2000吨以上的规模,产品销售已有不小突破,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全国各地。
“打破政策玻璃门,成为合作社起飞的最后一个按钮。”王建福说,中央及地方政府取消了很多涉农收费,也出台了很多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惠农政策,但是一些政策在落实中还是看得见摸不着。
2015年,“河峪”合作社3000亩有机基地的认证费用是1.2万元,监督费是4000元,此外还有产品检测费用和质量认证、换证费用,亩均摊入成本在60元左右。据了解,河峪小米在“三品一标”的认证、登记以及其他质量认证上,每年产生的费用达20余万元。2015年,合作社盈利为61万元,这些费用就占到三分之一。
王建福认为,这些费用该不该年年收取本身就值得商榷,加上开网店费、水电费、超市入场费等,合作社前行的路可以说是“穿得烂、走得慢”。
王建福说,榆社河峪主产区小米锌含量达到38.7%,为高富锌地区之一。富锌是个很好的市场卖点,目前,合作社正在向富锌小米等功能食品方向突破。但是,贷款难,滚动发展慢,一个贫困的乡村去招商引资更是不敢想的事儿。资金无法落实,合作社做富锌功能性小米的规划,一直被束之高阁。
“现在不缺政策,缺的是精准政策,缺的是我们踮起脚来够得着的好政策,比如,绿色农业对种植基地建设的稳定性要求很高,合作社实施土地流转中存在一定难度,希望政府能出台有相关政策给予支持。”王建福说。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财经app
中国财经微信公众号
中国新三板APP
中国新三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