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下乡争“蛋糕”

作者:张缘成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2016-05-23 13:55:00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机构竞相投入到农村市场里,其中,既有电商巨头,也有网贷平台,还有一些“土生土长”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入到互联网金融的行列中。

  无论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进军农村金融市场,还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互联网金融。其实都与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欠缺,以及“三农”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息息相关。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所做的一个调查显示,在中国农村,有56.8%的农户表示资金很紧张,而认为农村贷款不便利的农户占到69.6%。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由央行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显示,截至2014年末,中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为19.4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不到23%。

  为了弥补农村金融供求不平衡的情况,国家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指出,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同时,《意见》也首次提到了互联网金融,表示将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

  国家在顶层设计上的肯定,为互联网金融进军农村市场扫清了政策障碍,各类机构也在纷纷利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发力农村这片潜力十足的领域。

  电商巨头的布局

  作为互联网金融巨头,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早已深耕农村市场。2016年初,蚂蚁金服正式成立农村金融事业群,通过整合蚂蚁金服的各类金融服务,包括支付、保险、融资、信用等,并联合阿里巴巴电商集团涉农部门(村淘)、菜鸟物流等业务条线,拉开阵势摆出了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阵容。

  通过梳理,记者发现蚂蚁金服目前的农村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支付、保险、信贷三个方面。其中,“旺农付”用于为“三农”用户提供互联网缴费、充值、转账等一系列支付服务;“旺农保”则是包含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类型保险的综合保险,“旺农保”既推出了农民采购农资的质量保证险、信用保证保险、生产过程中的种植险和指数险、销售农产品的品质险等,也围绕农民的衣食住行提供了相关险种;“旺农贷”是为“三农”用户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普惠信贷的解决方案,包括纯信用(无抵押或担保)贷款,以及专项用于购买农资农具的信用借款,消费信贷产品等。

  据蚂蚁金服提供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蚂蚁金服在支付、保险、信贷三大块业务所服务的三农用户数分别已达到1.4亿、1.2亿、2000万。

  蚂蚁金服旗下网商银行的农村金融业务负责人陈嘉轶表示,网商银行“旺农贷”的优势在于本地化线下推荐和大数据线上审核相结合。一方面是当地的村淘工作人员,在授权培训之后可以帮助农户进行申贷;另一方面,蚂蚁金服小贷业务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数据,也将运用于线上审核及贷后监控等环节。除此之外,网商银行已经与全国最大的农村小额信贷专业机构、中国扶贫基金会旗下的中和农信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资金、渠道、客户、风控等方面实现共享合作。

  而另一位电商巨头——京东金融也不甘示弱,在紧锣密鼓地布局农村金融市场。在京东提出的农村电商“3F战略”(工业品进农村战略、生鲜电商战略、农村金融战略)的基础上,京东金融在2015年9月发布其农村金融战略,提出将构建全产业链产品链农村金融服务。

  京东农村金融负责人洪洁介绍,“3F战略”的范畴涵盖从农民把农产品生产出来并卖到城市,回笼资金后一方面从城市购买工业品、农资等物品,另一方面用于消费、理财和再投资,这是一个完整的农村经济产业链。而农民在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也会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在生产资料采购端,京东利用自身渠道为农民配送生产资料,并为农民提供赊销、信贷等服务;在农产品生产环节,京东则为农民提供信贷、技术培训等多元化服务;产品销售端,京东利用渠道优势打开农产品销路,通过信贷、众筹等多种方式周转资金,帮助农民和企业发展。

  京东金融目前已陆续开发了京农贷、乡村白条等产品,既对接了农民生产、农资购买、农产品销售诸多环节的信贷需求,也将京东消费金融、理财、支付、保险等综合金融服务引入农村市场。

  截至2015年末,京东乡村推广员已达到15万人;京东县级服务中心数量已超过700家,服务覆盖超过800个县;京东帮服务店布局已超过1200家;特产馆及特产店相关商家达到近600多家。数据显示,乡村白条已经覆盖全国15万多的行政村,授信人数达2万多人。

  网贷平台的“合作制”

  除了蚂蚁金服和京东,P2P网贷平台也不甘落后,纷纷加入对农村市场的争夺中。

  2015年,宜信公司发布“谷雨战略”,计划在未来5年,自建1000个基层金融服务点,提供农村信贷,支付、保险等创新服务。

  翼龙贷作为网贷平台,其落地农村主要是通过“同城O2O”模式,在全国各地建立网点,后由加盟商负责运营这些网点。翼龙贷通过这种线下加盟的方式实现“线上信息撮合”与“线下风险防控”相结合,借款用户在设有翼龙贷合作商的地区申请借贷,该地合作商对借款用户进行详细的贷前调查和周到的贷后管理,而交易完全在线上进行。

  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翼龙贷通过网贷平台向农户发放贷款总额已经突破150亿元人民币,而翼龙贷平台已覆盖了中国大陆除青海、西藏、新疆之外的全部省市区,共计1000多个县区。

  同样将市场定位为“三农”领域的共享金融科技平台沐金农,则在线下加盟的模式上探索出了一种更为“强势”的模式。据了解,沐金农目前采用的“陌生人借款+熟人社群管控”模式将线上陌生人借款与线上线下熟人社区管控相结合,以形成了陌生人资本与熟人社群资本的嫁接以及双向约束机制。

  但沐金农CEO王曾强调,我们是直营,因为直营具有把控力,直营和加盟的方式的一种结合体。

  “我们正在通过科技手段,把加盟向直营的方式转变。”王曾所说的科技手段,是由沐金农开发的一款供当地信贷员使用的手机app——“耕苗系统”。面对直营模式的成本高,而加盟模式的风险又不好把控的问题,王曾告诉记者,这个“耕苗系统”其实是一个SRM系统(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加盟商下面的所有的信贷员都在这个系统里,这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当地加盟运营商的把控。”王曾说道。

  除了在与当地运营商合作模式上的探索,在网贷平台被明确定义为信息中介机构后,沐金农自身也开始了转型,“原来我们主要是做P2P的,现在我们转型为科技金融公司,我们的资金之前主要来自于线上,但后来我们更多是通过一些消费金融公司,或者 ABS(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来获得资金。”王曾说道。

  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入

  面对以互联网为主体的企业开始发力农村金融市场,本就扎根农村,服务“三农”领域的新希望集团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开始搭建属于自己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据了解,希望金融借助新希望集团在全国的500多个公司,以及上万的业务员,作为其开展金融业务提供桥梁和纽带,目前已经形成了农业产业金融、农业供应链金融、农村消费金融和农业产业支付等四大业务方向。希望金融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农村金融如果只靠线上的模式风险会很大,希望金融目前主要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熟人经济模式。

  而这些“土生土长”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虽然与阿里、京东,以及翼龙贷等网贷平台的业务内容不尽相同,但却有着自己发展的基因和逻辑。

  希望金融CEO陈兴垚表示,京东、阿里有多年纯线上交易的数据积累,他们在数据整理和分析客户流水,以及基于流水的信用评级会相对容易,同时他们的交易是完全线上化的,钱直接用于购买货物是比较好控制的,可以形成相对的信息流和资金流。“而我们相对传统。” 陈兴垚表示,对新希望而言,目前线下的操作会相对多一点,而下一步希望金融将把线下的数据整理发布至线上,以形成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道阻且长的互金下乡路

  面对互联网金融纷纷进军农村市场的景象,有业内人士表示,从目前情况看,让更多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通过竞争,发挥各类金融机构支农作用,是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最见成效的方式。但由于农村金融形势严峻,加上征信难度大、融资成本高,以及不良和坏账率居高不下等问题,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争夺也将是一场持久战。

  对此,王曾认为,虽然近年来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三农金融,但三农互金也面临着传统三农金融参与主体不足、三农资产的风险识别和定价以及三农资产的大规模获取等问题。由于农村信用基础设施差、风控成本高,很多优质资产很难被有效识别和定价,而不管是社区场景,供应链场景,还是互联网B2B等场景,对于农村金融体系的资产获取都相对困难,不易获取相应的资产资金管理体系。

  “而互联网金融要想更好的‘接地气’服务三农,除了要破解农村地区的资产定价问题,还要做好‘五化’,即移动化、流程化、便捷化、智能化、场景化才行。”王曾说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勇坚还表示,农民信用的资本化在互联网时代对金融扶贫同样意义重大,对于金融来说,互联网最大的特色在于社交的可视化与可追踪,减少了交易成本,通过线下线上的结合,使得风控更加系统化,让互联网金融在减贫方面发挥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