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以“强监管、降杠杆”为标志的监管风暴正在向基金子公司袭来。
监管层正在酝酿《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修订稿)》等文件。
针对基金公司子公司相关监管进行修订,证监会新闻发言人20日表示,少数基金子公司风险较大,偏离本业,大量开展通道业务,相关业务相互嵌套,盲目拓展高风险业务等,风险控制合规控制薄弱,资本约束机制缺失,资本金与资本规模不匹配,盲目扩展业务规模,无序扩张等。
净资本约束
有无净资本的约束,曾是基金子公司区别于信托、券商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基金子公司被冠以资管“万能神器”的主要原因。
对于基金子公司而言,净资本的约束从无到有,其影响之大不容小觑。特别是对占比较高的通道业务而言,未来规模增长和收费水平将存在较大变数。
据已披露的《意见稿》内容显示,基金子公司的净资本=净资产-风险资产余额×扣减比例。计算范围包括投资于证券市场的结构化产品等,不包括在境内股票、债券、货币市场投资业务。
其中,基金子公司开展的专户业务中,主动管理业务将最多按3%计提风险资本,“一对一”专户将最多按1%计提风险资本,资产证券化业务按照0.1%~0.2%计提,现金类业务不需要计提。
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上,“一对一”专户中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类计提0.5%,债权、收益权类业务若约定义务豁免条款计提0.15%,若未约定计提1%;其他一对一专户均计提1%,现金类不需要计提。
此外,《意见稿》还规定,扣减后的基金子公司净资本需要达到四项指标。即净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人民币;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净资本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净资产不得低于负债的20%。
总部位于上海的某基金公司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基金子公司的通道业务主要是“一对一”专户产品,业务占比在70%~80%,风险资本的占用对于业务规模的影响显而易见。据上述比例要求粗略计算,一亿元的风险资本对应的业务规模不到700亿元,按目前通道业务的收费标准就划不来了。
另外,基金子公司风险资本计算直接与资管规模挂钩,注册资本作为净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显著提高。
银行系基金子公司注册资本相对较高,过半数达到1亿元。但也有几家规模超过3000亿元的银行系基金子公司,注册资本在2000万~5000万元之间。信托系基金子公司注册资本也较高,如中融资管、嘉实资本的注册资本均为3亿元。
“未来通道业务并非做与不做的选择,而是要考虑成本收益。”前述基金人士指出,“目前基金公司通道业务的收费标准是万分之几,而信托公司一般在千分之二。在占用风险资本比例较大的情况下,会约束规模盲目扩张,优化业务结构,收费很低的通道业务或将被放弃。”同时,基金子公司若想扩大规模,则需要提高资本金,而增资需要时间,特别是国企背景股东的公司。
强监管升级
《意见稿》还提高了基金子公司设立门槛。此前,基金子公司的成立一度呈现“疯狂”模式,不到半年成立基金子公司30家。截至今年3月末,共有79家基金公司成立了子公司,成立子公司的基金公司比例达到78.2%。其中,不乏管理规模偏小、连年处于亏损状态的小基金公司,而这类基金公司往往在野蛮生长的同时,违约事件也频频出现。
自2012年首家基金子公司成立至今,短短3年多时间,其发展速度之猛有目共睹。而不断暴露出的风控风险,持续引发监管层的关注。其中,尤以通道业务为重。近期基金子公司纠纷事件的不断增多,也强化了监管层加强监管和风控的意愿。
今年以来,前海金鹰等多家基金子公司还频频曝出资管产品不能按时兑付、导致投资者不断向监管部门投诉的情况。
综合近2年处罚的原因,主要包括委托不具有基金销售资格机构销售资产管理产品、进行有失公允的关联交易、重要信息未及时向投资人披露、配资业务不规范、产品投资运作违反证监会规定及基金业协会“八条底线”要求、设资金池等违规行为。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告诉记者,这意味着,基金子公司粗放式的野蛮生长告一段落,迎来“强监管、降杠杆”监管风暴。“未来,基金子公司制度红利或不再。”
证券化转型
净资本的约束,对于通道业务的影响非同小可。随着监管要求的提高,基金子公司业务转型迫在眉睫,而转型的重点或落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上。基金子公司或将迎来业务调整的连锁反应。
此前,关于基金子公司业务转型的问题已引起业务的关注,并且有些公司已经开展了相关尝试。其中,资产证券化业务显得尤为突出。
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结构融资部总经理施坚日前撰文表示,在混业经营的趋势之下,金融机构之间的部分业务实质正在形成同质化竞争。在传统业务收入不断缩水的现状下,如何以最高效率运作资产与资金,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并能够兼顾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等多维度,是各金融行业在大资管时代的核心竞争力。而资产证券化无疑正是诠释这种竞争力的典型的标准化工具。
另据了解,目前包括嘉实资本、博时资本、华夏资本、民生加银、工银瑞信资管、交银施罗德资管等在内的十多家基金子公司已经发行了资产证券化项目。
前述基金公司人士指出,资产证券化业务流程更加规范,要求律师、会计师、评级机构都要入场并出具报告,风控更加完善。
然而,该人士也指出,转型并非易事,需要相关人力、财力的投入,特别是人才的储备。随着竞争的逐渐加剧,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收益水平将逐渐降低,目前一般在1%附近,最终将形成一个平衡点。此外,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跟融资方的资质有很大关系。如果资产质量高的项目,收益水平会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