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何婧怡 吴君
资产荒之下,体量庞大的委外资金向私募伸出橄榄枝。而市场持续低迷,面对诱人的大蛋糕,不少私募跃跃欲试,也有一些已经尝鲜的私募趋向谨慎。
银保委外需求扩张
一面是传统投资领域缺乏亮点,一面是财富增值保值需求不断增长,市场最大的“金主”银行保险陷入资管困局,委外成为一个大出口。
所谓委外业务,是指银行通过信托计划、基金等通道,将自营和理财资金委托给券商、基金公司等机构进行投资。也有部分委外业务以投资顾问方式操作。
根据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在公募基金规模尤其是权益类资产大缩水的一季度,委外“潜伏”最多的基金公司及子公司专户和券商资管,规模却增长了4万亿元,专户业务规模达到创纪录的14.34万亿元。
除了公募、券商等传统资管机构,私募也慢慢进入银行、保险等机构委外的白名单。从早期的阳光私募通过私人银行或银行的财富部门通道发售产品,到银行资金参与私募的结构化产品,私募与银行间的合作早已有之。不过,银行将资金委托给私募管理,却是近几年的事情。据记者了解,一些知名私募较早就拿到这笔资金,其体量随着合作时间的积累逐渐放大。上海一家排名前列的大型私募负责人透露,资金多时可达三四十亿,而另几家知名私募拿到的委外资金体量也有十亿左右。
从产品类别来看,以债券为主的固收类、 量化对冲类产品较早受到委外资金的青睐,FOF/MOM等创新型产品也日益受宠。“银行、信托等对风险把控要求非常高,对收益要求较低,四五个点就可以,稳健的产品更契合银行理财产品。”一家拿到委外资金的私募负责人表示。
好买基金研究员高飞也认为,委外资金最近有所增加,主要还是资产荒的原因。“整体无风险收益率下降,银行、信托、保险等有大量需求寻找替代产品,以获得稳定的收益。”
据了解,目前参与委外资金的私募多为规模较大、业绩稳定的知名私募。“委外资金配给私募不会占很大比重。委外资金做尽调时要求以公募基金为标准,大部分私募达不到标准。而且,很多城商行尝试委外业务时,自身经验不足,也会选择与公募基金合作。”高飞表示。
行情低迷条框又多
私募接单趋向谨慎
市场持续震荡,以权益类产品见长的私募产品发行困难。委外资金无疑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多家尚未涉入的私募都表示兴趣很大。“最近我们在积极接洽一些机构,能拿到银行的资金对于一些名气不大的私募来说有也很好的增信意义。”上海一家中小型私募内部人士表示。
不过,一些已经运作委外资金的私募态度却越发保守。“委外资金对市场走势尤为敏感,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赎回,我们都不会把委外资金算在公司对外公布的规模上。”上海另一家大型私募内部人士透露。
据了解,银行等机构选择委外投顾的要求十分严格。首先需要做尽调,公司的股权结构及规模、业绩等都是非常看重的因素。“股权架构是否清晰,团队是否稳定、团队激励制度是否合理,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管理产品的业绩;其次,最好要有一年以上公开的产品业绩;另外还会对同类型公司做横向比较,考察团队人员的投研和工作经历、过往业绩等。总体来说,股权结构合理、公司正规、有投资业绩支撑的公司,才能进入筛选的标准。”一家受托私募的内部人士透露。
此外,风控措施也是委外机构非常看重的一块。“在建仓前要和机构做非常细致的沟通,什么时候买产品、买什么产品、多少比例等,都要详细沟通,然后我们会把基金的特性、风险收益比等做详细的解释。”上述人士表示。
程序繁杂,私募的收成却不一定能增加。“与一般产品相同,私募拿到委外资金后发行产品,在创造收益之后,会提取固定的管理费,还有业绩提成等。但目前稳健型的产品受到偏爱,所以业绩报酬比通常的权益类产品低很多,而且部分产品要达到5、8%年化收益,才能提取业绩提成的一定比例。”
业内人士透露,已有私募开始主动控制受委托资金规模。“行情持续低迷,现在最重要的是控制风险。有些委外机构的条件限制很多,这样会影响到策略的实施。如果达不到约定收益还会影响我们的信誉,所以需要谨慎一些。”一家大型私募内部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