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I、深港通只是噱头?还是反弹的引燃剂?

来源:老虎财经
2016-05-23 07:11:00

  本篇思考系列,我们就从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开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后再判断MSCI、深港通到底只是噱头,还是下一波行情的引燃剂:

  (1) A股为啥三度“报考”MSCI?

  (2) “别人家孩子”是怎样考上的?

  (3) A股6月再战MSCI,胜率几何?

  (4) “深港通”怎么“通”?

  (5) 纳入MSCI+深港通落地=股市上涨?

  A股为啥三度“报考”MSCI?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A股报考的是MSCI指数中的新兴市场指数。目前,MSCI新兴市场指数涵盖了23个新兴国家的股票市场,分别是5个美洲市场,10个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以及8个亚洲市场。

MSCI、深港通只是噱头?还是反弹的引燃剂?

  在中国A股尚未纳入MSCI 新兴市场指数之前,现阶段,其主要构成包括:韩国、台湾、印度、南非等一些新兴地区的股票和中国概念股。

MSCI、深港通只是噱头?还是反弹的引燃剂?

  介绍了A股要“报考”的科目,大家不免感到疑惑,纳入一个指数真的有这么大的好处吗?事实上,全球投资机构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答案:MSCI指数是全球投资组合经理采用最多的投资标的。世界各地几乎所有的投资机构都会参考MSCI指数安排其在全球各个证券市场的国际投资比较,以MSCI系列指数为基准的国际投资机构在欧美国家更为常见。纳入MSCI指数体系,则意味着该证券市场将得到更多的海外资本的关注与青睐,并最终形成或是主动、或是被动的配置行为。

  目前,根据MSCI的估算,截止2015年第三季度,全球有9.5万亿美元的资产规模以MSCI系列指数作为业绩指标,其中,以MSCI新兴市场指数为业绩指标的资产达到了1.6万亿美元规模。

MSCI、深港通只是噱头?还是反弹的引燃剂?

  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此,不在于其向A股市场提供了多少增量资金、也不再于其对A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和估值体系带来的任何变化。真正的本质和意义在于,纳入MSCI将是国内资本市场与全球金融市场的融合,所迈出的关键性一步,同时也将为后续深化资本市场的开放和改革注入一针强心剂。

  目前,从全球的宏观环境来说,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的转型阶段,同时由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也进入了“再工业化”的阶段,两个阶段相互交错,使中国在转型的突围战中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压力。类比新加坡在转型和改革中的模式,中国未来必须将资源更多的从传统落后工业中转移出来,投入到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战略新兴产业中去。由于银行体系间接融资的逻辑在于资产的抵押,并不适合轻资产的高科技企业,因此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些可以加杠杆、需要加杠杆的创新型企业,归根结底还得依靠于股票市场。然而,一个非市场化的、封闭的、充斥着投机氛围的股票市场不太可能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面对如此“要命”的MSCI“大考”,也难怪A股市场上的投资者们从2013年证监会表示正在就中国A股可能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国家指数一事进行洽谈开始,就对此绷紧了神经。

  “别人家孩子”是怎样考上的?

  每年6月,在与国际投资者讨论咨询后,MSCI会在其年度市场分类评估会议(Annual Market Classification Review)上对不同国家/地区在MSCI三大分类类别(发达市场、新兴市场和前沿市场)中的归属情况作出审议,公布其指数评估的国家名单,并公布下一个评审周期内,可能对其市场重新分类评估的国家名单。

  MSCI重点考察的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市值和流动性,以及市场准入条件(marketaccess)。

MSCI、深港通只是噱头?还是反弹的引燃剂?

  其中,市场可进入性是MSCI对区域市场评估、考量的一大重点因素。以中国台湾和韩国为例,从最开始加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到最后全权重计入,分别用了9年、6年时间。为达到MSCI市场可进入性的要求,台、韩在纳入的过程伴随着多次的资本管制政策的放开,而非一蹴而就。

MSCI、深港通只是噱头?还是反弹的引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