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地区,早籼稻一直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一则其高产稳产,具有耐储藏的特性,加上独到的季节补缺能力,至今未能找到替代它的作物。但品质差、效益差,也一直是早籼稻最大的短板。因此优质化、专用化成了早稻育种的新出路。
现在南方稻区,最“当红”的早稻品种,非“中嘉早17”莫属。虽是“新人”,2009年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但此后七年,中嘉早17连续被农业部推荐为主导品种,并迅速成为南方稻区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何以如此风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好加工”。
“起先,在选育方向上,我们十分明确,将其培育成‘功能型超级水稻’,即主要用于加工的米粉稻。通过前期功能型超级早稻选育技术、加工用选育技术,我们克服了早稻播种倒春寒危害、生育期短,以及品质改良难等难点。整个过程中,亲本的选择至关重要。”该品种主要完成人、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胡培松介绍说。
2007年,中嘉早17走出实验室,开始在湖南、浙江、湖北等地实行区域试验,该品种展现出良好的丰产性、广适性和优良的加工特性。尤其是在米粉加工特性上,以该种稻米为粮源,所制米线容易成形,且不易因糊化而粘连,同时,米粉的复水时间短,断条率低,加工品质十分出众。
在一项利用湖南省种植的50种籼米作原料,制成鲜湿米线的对比研究中,专家发现,中嘉早17生产的鲜湿米粉感官综合评分最高,口感明显优于其他品种。胡培松介绍,这与胶稠度长、直链淀粉含量高的特性有直接关系。
经过区试,研究人员还发现,“中嘉早17”适应机插、抛秧、直播、移栽等多种栽培模式,在示范方产量验收中,一般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另外因其含有多个抗性基因,在抗病性上也十分突出。
胡培松认为,中嘉早17的育成,有效突破了早籼稻综合改良的技术难点,变食用“劣质米”为加工“优质粮”,既丰富了超级早稻选育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同时对推动早稻产量提升和早稻品质改良,具有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财经app
中国财经微信公众号
中国新三板APP
中国新三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