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编者按:尽管今年股市的低迷行情减缓了公募基金公司人才流失的压力,但是前几年“奔私”潮所引发的负面效应,如今已经逐渐在公募基金产品业绩上慢慢得以体现。这种连锁反应在业内第一家基金管理公司——银河基金身上显得尤为清晰,下面小编就为您仔细梳理一下!
高管接连“奔走”人才困境凸显
公开资料显示,银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6月14日,是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市场化机制批准成立的第一家基金管理公司,作为行业内首家基金公司,其股东也必然是赫赫有名。包括中国银河金融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控股股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首都机场集团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其中,中国银河金融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是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央直属国有金融企业,出资人为中央汇金公司和财政部。
对于这样一家有深厚底蕴的基金公司来说,其投研实力和投资能力也可见一斑。在2013年以前,银河基金旗下的产品经常上榜年度10强榜单,并坐拥成胜、王培等一批成长股投资干将,其“银河现象”也被业内视为标榜,但此后不久,这样的辉煌就在人才流失中渐渐褪色了。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在2014年以来的“奔私”潮影响下,2015年5月23日,银河基金股票投资部副总监、明星基金经理成胜也公告由公奔私;6月23日,公司旗下银河蓝筹和银河灵活配置基金经理徐小勇离职;8月18日,公司总经理尤象都因个人原因离职。
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5月,成胜加入银河基金,历任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股票投资部总监助理、股票投资部副总监等职务,并自2010年开始管理基金。先后管理过银河行业优选、银河主题策略和银河美丽股票三只基金。
从其从业经历来看,成胜与银河基金共振出了一段光辉岁月。据CHOICE数据统计,成胜管理银河主题策略混合基金期间,取得475%的回报,在343只基金中排名第一,大幅超越业绩比较基准384个百分点;在管理银河行业优选基金期间,业绩同样出色,共取得340.87%的回报,在256只基金中排名第二位,大幅超越业绩比较基准270个百分点。此外,成胜所管理的银河美丽股票基金,任职总回报169.7%。
在成长股快速上涨的背景下,成胜声名大噪。2013年,他所管理的银河主题策略和银河行业基金分别以73.51%和53.85%的年度总回报分列全市场336只可比普通股票型基金第3和第9,成为银河基金的“股基一哥”。
徐小勇有着20年证券从业经历,曾先后就职于信达信托和银河证券。于2002年6月加盟银河基金,属于公司元老,历任行业研究员、高级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银河银泰理财分红的基金经理、银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
自2010年7月16日管理银河蓝筹以来,徐小勇取得了153.4%的收益。而他于2014年2月11日至2015年6月24日管理的另一只基金银河灵活配置,任期回报为173.8%。无独有偶,两人曾经管理的基金均在他们离职后业绩出现大幅下滑。
本周,原银河基金总经理尤象都创办私募基金并获得备案的消息引发业内关注,这位带领银河基金取得了骄人业绩的公募掌舵人,和旗下多位基金经理一样,在辞职后迅速成立自己的公司,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平台。
公募产品业绩下降明显 规模缩水严重
在“老人”纷纷离职后,后任基金经理的压力明显增加,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截至目前,银河基金仅有11位基金经理,但基金数量却多达50只(A、B、C类别分开统计),这意味着平均一个基金经理要管理4只以上基金。而在如此高负荷的情况下,再加上行情的动荡难测,基金业绩的下降也就成了必然现象。
Wind资讯统计显示,银河主题策略基金在成胜管理的2年8个月时间里(2012年9月21日~2015年5月22日),累计取得了475%的回报,在同类392只基金中排名第2。成胜离职之后,该基金遭遇了两次换将,先是王培在接棒成胜管理的近9个月时间业绩大幅下滑,同类排名跌到209位(460只基金),勉强挤进了前50%。2016年2月,王培离任由基金经理张扬接任,自那以后,基金业绩遭遇坍塌,在同类484只基金中仅排在415位。短短一年时间里,银河主题策略基金业绩由前三跌到了后15%。
其他多只基金的业绩排名也相对靠后。银河转型增长在2015年5月12日成立以来,业绩在347只同类基金中排名311位。银河消费驱动在基金经理卢轶乔于2012年12月21日接手以来,在398只基金中排名249位。整体而言,在混合型和股票型基金中,银河基金旗下鲜有基金能排在行业前50%。
高管团队的不稳定也波及到了公司规模的发展。CHOICE数据显示,从2013年初到2015年一季度末,银河基金的规模始终在200亿份左右徘徊,随着2015年的牛市才于当年二季度末达到364.79亿份。但不幸的是,2015年下半年股市的暴跌,以及2016年的持续低迷再次导致其管理规模缩水,截至今年一季度,银河基金管理规模为326.58亿元。
在公募管理规模和基金业绩均不如意的情况下,银河基金把目光转向了资管业务,但由于其自身业务管理不规范,在去年10月份时曾受到证监会处罚。
子公司业务激进 遭监管层处罚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去年10月份,证监会决定拟对1家基金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并暂停办理特定客户资管计划备案6个月的处罚,此外另对1家基金公司、2家基金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并暂停办理特定客户资管计划备案3个月的处罚,随后确认其中一家子公司为银河基金旗下的银河资本资产管理公司(下称银河资本)。
从一位接近监管层的基金子公司人士处获悉,银河资本的违规原因,与部分私募外包型产品未通过相应风控程序有关。
“在检查中,发现银河资本的一些产品下设了子单元,并且是含结构化的,分优先级和劣后,优先拿固定收益,然后投资和操作则由劣后来执行。”一位接近监管层的基金子公司人士透露,“这个是典型的利用交易系统功能来实现为劣后做配资。”
值得一提的是,交易子单元与配资活动中影响较深的伞形信托具有类似的结构。在该模式下,信托公司或基金子公司通过第三方系统将资管计划拆分成多个交易子单元、子账户,再将该类账户交于客户使用。
不过,银河资本所采取的该类业务或与市场中理解的配资活动并不完全一致,其面向对象更多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等机构客户。
“一般意义上理解的配资是做零售,但这种结构化配资主要针对的是机构客户。”华东一家基金子公司人士坦言,“这类业务通常是基金子公司到银行那边拿额度,成本都是固定的,批发到资金然后再卖给客户,但这个客户并不是配资公司,而是一些大额的劣后,资金通常在千万级别以上。”
另从上述接近监管层的基金子公司人士了解到,银河资本针对该类结构化产品,采取了“事后分析”的方式进行风险控制,而部分产品并未通过系统风控,仅为风控人员进行人工识别,这也成为其触碰违规红线的原因之一。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该类结构化产品涉嫌违约的另一个起因,则在于市场中出现了以结构化私募基金为形式的配资业务链条。
“有一种模式是把优先打包成份额卖给渠道,然后再分出劣后的子账户推介给配资客户,也就是在优先、劣后端同时做拆分。”上海一家曾开展配资业务的私募基金合伙人表示,“这种产品名义上看可能只是一只私募基金,甚至还在基金业协会备案了,但背后却可能隐藏了客户之间的配资活动。”
不过,对于此次违规的细节,银河资本并没有给予更多正面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