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筑牢创新驱动基础

来源:中国网
2016-05-23 03:00:00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劳动者,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竭的智力源泉。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的供给能力,满足公众个性化获取科普信息的需求。

  进入5月,各种科普盛宴接踵而来。全国科技活动周、国际博物馆日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吸引了广大公众的参与,拉近了公众与科学的距离,对进一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今年3月又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还被正式写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按照要求,到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10%。

  自2006年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据2015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2%,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比2005年的1.6%提高近3倍。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发展还不平衡:面向农民、城镇新居民、边远和民族地区群众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仍然薄弱,科普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科普投入不足,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发挥不够。此外,互联网在成为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渠道的同时,也成了谣言滋生的土壤。例如,在腾讯官方整理出的近几个月朋友圈十大谣言中,前五类谣言分别是失实报道、科学常识、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迷信。谣言的广泛传播,凸显了公民科学素质的匮乏。

  公民科学素质的高低,影响的绝不止个人生活,还关乎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科技已经深刻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一些科技领域,我国正在由“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还不牢固,创新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劳动者,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竭的智力源泉。否则,谈创新驱动就是无源之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难以为继。“十三五”时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

  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离不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深化教育改革,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接受科技教育和参加科普活动的机会。其次,要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的供给能力,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出更多有知有趣有用的科普精品。既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普及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第三,要推进优质科普资源开发开放,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公众参与科普的途径和机会。此外,还要提升科技传播精准服务水平,满足公众个性化获取科普信息的需求。

  (责任编辑:罗伯特)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筑牢创新驱动基础

中国财经app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筑牢创新驱动基础

中国财经微信公众号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筑牢创新驱动基础

中国新三板APP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筑牢创新驱动基础

中国新三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