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题:创新驱动发展的“首都使命”
开栏的话:北京,首都。这里是祖国的心脏,也是创新创业的热土。全球化的视野,尖端的人才,让创新成果像泉水一样在这里喷涌。
近日,新华社记者一行在北京,走进中关村的创客咖啡厅,走进亦庄开发区的企业厂房,走进高校、科研院所,倾听创新创业者的心声,感受产业更新换代的脉动,寻找中国科技创新的希望。
从今天起,新华社开设“调结构转方式·北京科技创新调研行”栏目,讲述创新驱动的北京故事。
新华社记者 赵仁伟、李峥巍、梁天韵
在疏解低端业态中迈向产业“高精尖”,从世界前沿科技的“跟跑者”到努力争当“领跑者”,科技创新成果既服务津冀又辐射全国……肩负着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使命,近两年多来,北京在坚持创新驱动、推进疏解转型的征途上,信念坚定,目标清晰,步伐铿锵。
在“舍”中求“得”:发展战略新思维
北京市“十三五”规划近日公布,首次设立的4个“红线约束”指标引人关注:人口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用水总量、能源消费总量等关键指标,未来都将有不可逾越的“天花板”。
“北京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靠要素投入、资源消耗的旧路子已经走不通了。”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卢彦解释说,必须实现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主动运用“红线倒逼”的思维,推动形成内涵式集约发展的新路子。
以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标志,北京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轨迹:“红线约束”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共识,“主动疏解”成为各行各业的共同行动。
一组数据勾勒出北京主动做“减法”的快节奏——
2014年北京市制定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以来,全市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1.41万件;
2015年,全市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禁限行业的新设市场主体同比分别下降64%、25%、24%;
2014年、2015年累计退出污染企业718家;
2015年拆除、清退、升级改造市场233个,涉及建筑面积251万平方米……
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也通过规划引导和综合手段,稳步有序疏解。目前,北京城市学院5000余名学生、北京工商大学500余名学生、北京建筑大学1100余名学生分别迁入顺义、房山、大兴新校区;天坛医院迁建工程、同仁医院亦庄园区二期都在加快推进。
“通过批发市场、学校、医院等业态的疏解,将会为北京发展高附加值、优势产业腾出大量的宝贵空间。”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市京津冀协同办常务副主任王海臣说。
从“钢、车、房”到“高精尖”:经济结构新格局
透视北京的经济结构,也在“舍”与“得”、“退”与“进”、“减”与“加”的深度转换中实现浴火重生。
曾几何时,“钢、车、房”这几大北京的支柱产业,如今已风光不再。首钢曾是北京市的工业支柱,但为了缓解资源环境的矛盾,北京市2011年实施了首钢主流程停产;汽车和房地产曾分别是全市消费和投资的最大支柱,在不断趋紧的限购下受到挤压。
此消彼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2015年,全年实现增加值5180.8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近四分之一。截至2015年,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目前,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已提高到79.8%,总量突破1.8万亿元,其中金融、信息、科技服务业等优势产业比重持续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成。
“北京通过主动调控、瘦身健体,在‘舍’的同时,‘得’到了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的持续提升,首都经济呈现出运行稳、后劲足、韧性强的良性发展态势。”王海臣说。
作为首都实体经济主力军,北京经济开发区在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形势下,连续两年实现逆势增长。“这主要得益于于科技进步,中关村科技创新成果在开发区得到快速产业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梁胜说。
开发区内的企业京东方,堪称半导体显示产业的传奇缔造者。全球每10部手机屏幕中有两部,每10部平板电脑屏幕中有3部,都是京东方供应。同时,新增专利申请量、产品首发覆盖率、高性能超大尺寸产品市场占有率等多项指标,保持全球前列。
京东方副总裁张宇告诉记者:“前些年公司连续亏损巨大,但一直保持技术研发占销售额7%的高投入,每年投入几十亿元。没有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就没有今天的京东方。”
“中关村正在成为新经济的发动机。”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说,这体现在“互联网+”和大数据促进各领域的转型升级,同时,前沿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创新、科技金融创新相结合,不断催生新的业态。比如,小米、滴滴、58同城等企业在中关村诞生并快速成长,成为移动互联网和分享经济的领跑者。
从“跟跑”到“领跑”:科技创新新高度
高端产业的动能源自科技创新。依托优势的资源聚集,通过营造良性的创新生态,北京着力打造全球原始创新的策源地。
石墨烯,一种从石墨中剥离出的单层碳原子材料,因在“轻、硬、柔”等方面的神奇性能,有“黑金”和“超级材料”之称,也是材料学界的“宠儿”。在北京西山脚下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一座不起眼的实验楼内,这里的石墨烯研究成果实现了多个“世界首次”。
“石墨烯未来的应用前景广泛,国际竞争激烈,我们要力争走在前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王旭东博士介绍,经过十年攻关,航材院系统掌握了高品质石墨烯制备及应用的关键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石墨烯隐身材料、防弹材料、增强金属材料等应用概念。
在有着中国科技创新“试验田”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同样有多项重大原创性基础科研成果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李文辉博士团队发现了乙肝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受体,并进行新型药物开发,被认为是“打开了根治乙肝的希望之门”。目前,在北京市科委支持下,李文辉团队获得5000万元投资,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临床应用。
作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阵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围绕国家战略,始终瞄准科技创新前沿趋势进行超前布局,努力抢占全球科技创新竞争的制高点。
“在科技领域,我们过去更多的是‘跟跑者’,但当今世界技术革命日新月异,我们不能满足于‘弯道超车’,在很多领域完全可以成为‘并跑者’甚至是‘领跑者’。”郭洪说。
郭洪介绍,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中关村企业正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截至2015年底,中关村共创制发布标准5576项,其中国际标准207项、国家标准3111项。
既服务津冀又辐射全国:城市担当新境界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北京如今的发展,已经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封闭思维,自觉服务于区域协同发展,在向外“输血”中,首都科技创新优势也得到了进一步放大。
京津冀地区聚集了全国三分之一钢铁产能。为促进大气环境治理和产业转型升级,北京市科委牵头,联合天津、河北两地科技部门及钢铁企业、金融机构,发挥北京科技大学等首都科技资源优势,于2015年4月成立了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盟成立以来,现已落地到津冀地区的节能减排示范工程6项,工程投资总额6.7亿元。
“京津冀钢铁联盟研究院今年4月落地迁安,给我们这座资源城市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对迁安乃至河北地区的钢铁产业都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河北迁安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冯涛说。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有合作关系的达1000家以上,设立分支机构的269家,在河北设立分支机构的企业有159家。
不仅是服务京津冀,北京的科技创新成果也在向全国范围辐射。2015年,中关村园区技术交易额超3000亿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八成以上输出北京以外地区。
“自主创新在中关村开花,产业升级在全国结果。”郭洪说,中关村作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政策先行先试的试验田,理应发挥更加重要的引领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这是中关村的重要使命。”他说。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财经app
中国财经微信公众号
中国新三板APP
中国新三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