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诺奖得主安格斯·迪顿 扶贫要“授人以渔”

作者:胡丰盛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6-05-22 16:04:00

“问道”诺奖得主安格斯·迪顿 扶贫要“授人以渔”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微观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教授“对话浙江青年企业家 李晨韵 摄

“问道”诺奖得主安格斯·迪顿 扶贫要“授人以渔”

浙江省清华学子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后生集团董事长贺勇 李晨韵 摄

  中新网杭州5月22日电(胡丰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1日下午,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浙江省清华学子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后生集团董事长贺勇结束与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微观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教授“扶贫”的话题交流后表示,作为企业主,自己将创造工作岗位,帮助更多人脱离贫困。

  今年不到40岁的贺勇是在贫困中长大的,他出生于大巴山区,是四川仪陇县人,出生的时候没有交通、没有电、没有通讯,也没有任何的医疗条件,靠接生婆一把剪刀、一个脸盆和一条毛巾,来到了这个世界。

  但那么多人里,贺勇又是幸运的。他从大巴山里面出来,跳出龙门,成为一个集团公司的董事长。“我现在已经实现富裕,但也非常关心家乡贫困地区的人,如何更快的致富,更好的生活。”自身的经历,促使贺勇开始关注贫穷、贫困本身,为什么会造成贫穷,它的原因在哪里?有什么办法可以去改善?

  “迪顿教授是研究贫穷、逃离贫穷方面的专家,在我们国家现有政策和现有措施的基础上,我们还有什么样更好的办法,尽快让我们80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21日下午,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论道杭州,贺勇在现场向迪顿抛出了问题。

  201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是一位研究贫困的经济学家,也是很接地气的经济学家。他的贫困研究,最有效的是两个方面,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去解决贫穷,而不是补贴,其次强调对扶贫最好的方法其实是教育。

  在他看来,贫困人群里面其实有很多天才,但因为缺乏教育,并无机会施展他们的才华。

  “关注穷人,你要倾听穷人的心声,他们的生活状态。你可以使用你手中的权力影响政府,让他们可以继续的用相应的一个政策来扶贫。”迪顿回答贺勇的问题时认为,中国是世界扶贫工作中最成功的例子,已经消灭了十几亿的贫穷人口。然而随着两极分化的出现,富人们应该更多的关注现在仍处在贫困当中的人们。“贫困并不可怕,真正绝望的事情是,否认贫困的存在。”

  迪顿建议,企业家的职责是创造工作岗位,对于很多人来说要脱离贫困就要工作。迪顿教授的一席话,或许给了他部分答案。

  因为曾经的经历与感恩的心理,贺勇更有这样急迫想为国家做一点事情的意愿。如今,在甘肃定西,“中国马铃薯之乡”,他已经帮助当地政府,引入了对土豆淀粉进行深加工,引入高科技技术、人才形成了以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生物涂料、药用淀粉和功能食品等为主的比较完整的马铃薯加工体系,帮助当地实现了近十分之一的就业。

  “一个企业对口支援一个贫困村。一万个企业就可以对口支援1万个贫困村;一个村几十户人,村里种的都是有机的东西,如果村民根据当地的情况,种些有机大米或者农产品,对接到企业,就比较容易实现脱贫致富。”贺勇说,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这些市场化解决脱贫的措施与迪顿教授的研究不谋而合,也是未来5年10年,他将持续去从事的事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