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延伸展览和教育功能,激活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成为更多惠及群众的公共文化场所
每个小孩子在看古装剧的时候基本都幻想过自己步摇金钗或仗剑天涯的样子。到博物馆去多看看古物似乎成为了小时候幻想的延续。
5月18日,是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西安博物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汉阳陵博物馆、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就拿出了111件(组)文物策划了“环肥燕瘦——汉唐长安她生活”的展览,以“短长肥瘦各有态”“风吹仙袂飘飘举”“云鬓花颜金步摇”“回雪飘摇转蓬舞”“长安水边多丽人”5个单元,通过汉唐女性体态、服饰、妆容、乐舞、宴游的展示,将观众带入到汉唐长安兼容并蓄、灿烂夺目、壮丽多彩的盛世气象里。为观众了解汉唐文化开启新颖的视角。站在展厅里,不免又想象了一下。假若穿越到汉唐盛世帝都长安,自己若能以长安女性开放、自信、时尚身姿,在历史画卷之中留下多姿多彩的美丽人生,该多好啊。
在“十三朝古都”西安,博物馆是人们领略中华文明的好去处。这座城市已拥有历史文化、教育艺术、自然观光、现代生活、民俗风情等门类博物馆120余座,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在每年举办的数以千计的活动中,往往是那些贴近生活的主题和互动性强的活动更受市民欢迎。像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举办的“小小考古家”选拔赛,就出现过500人同场竞技的盛况。
可以说,什么样的主题决定着前来参与的观众类别。而设定主题,让博物馆以更丰厚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也是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其组织框架内征集提出当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目的,从而便于推动全社会对博物馆领域的关注。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活起来以后如何活下去?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景观”。确定这个主题旨在呼吁人们认识到博物馆是人类促进文化交流、文化丰富性,推进多元理解发展、合作的重要手段。就博物馆这个公共服务平台而言,就要更多地凸显其对公众的文化服务作用。像在国家重大纪念日,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期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都成为开展国家公祭和相关活动的重要场所;当博物馆推出诸如石渠宝笈、海昏侯等有影响力的展览时,常常观者如潮,反响热烈,甚至有外地乃至外国观众专门乘飞机、坐高铁前往参观展览,成为社会关注的文化事件……博物馆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延伸展览和教育功能,激活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成为更多惠及群众的公共文化场所。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4692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582家,非国有博物馆1110家。全国共有4013家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85.5%。
博物馆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服务形态已经摆脱了单一化的宣传员讲解、只停留在文字讲解等问题。如何将古色古香、年代悠远的文物,用现代科技方式进行介绍和宣传,从而激活公众的文化兴趣和学习乐趣,博物馆正在尝试摸索中。
不久前,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除了价值连城的国宝本身的魅力,历史文物与一群可爱的普通人的互动更让人动容。《考古进行时》对发掘海昏侯墓及时深入的拍摄报道,获得了高收视率。“互联网+”、APP、网络购票、网上预约,和博物馆发展紧密联系,甚至扫描二维码就能得到形象动感的网络宣介。博物馆与大众有了场馆以外更多的互动,更现代的互动模式为博物馆注入了更多的人气。
尽管博物馆在人们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依然需要进一步的推广宣传。直到现在,博物馆还没有完全融入日常生活,比如与同样展现文化特色的人文旅游景观相比,博物馆虽然家底雄厚,但在参观人数上却相形见绌。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用更大的努力,让人们把参观、浏览博物馆当成一件时尚而妙趣横生的事情,人们来了都不想走、不愿走,博物馆才真正成为大众身边的文化景观。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财经app
中国财经微信公众号
中国新三板APP
中国新三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