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停车难”?——中国城市的立体停车实验

作者:苑苏文 来源:新华社
2016-05-21 11:44:00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苑苏文)“多建几层有这么难吗?”每次在路上绕着圈找停车位,唐显军都感到格外憋屈。作为停车规划师,他已从业14年。

  每次眯着眼睛寻找趁隙而入的空位时,出于职业本能,唐显军都会在脑中不断闪现各种立体停车解决方案:比如升降横移式,成本最低,停车位上用钢材建出三层架子,就能扩大三倍容积;比如电梯式停车塔,向天空叠加车辆,占地面积最少,容车倍率可以增到15倍以上;再比如仓储类停车场,把车停在指定位置后,通过升降平移堆垛在地下空间里……

  在中国,有近500家可以建造机械车库的企业,通用立体停车装置有9大类,120多种。“如果满负荷投入生产,基本可以满足停车位需求。”唐显军说。

  让停车位立体起来

  中国西南部的直辖市重庆,2014年底总人口达到2884.62万。随人口增加的还有车辆,2015年初,重庆机动车达到438.4万辆。

  汹涌的人流量让居住空间不断靠近天空,在鳞次栉比的高楼缝隙里,出现了不少立体停车空间。

  在嘉陵江畔一个依山而建的小区里,车库入口位于居民楼中间部位的山顶,住户将车开到指定位置后,机械托盘将车掉头,沉入山下指定的位置。这个仓储式机械车库共9层,总共可容纳104个车位,地面投影面积为450平米。

  而在原有停车位上增加一到两层是最通用的做法。重庆长安华都小区建造于10多年前,最初的0.8个车位对应1户的停车规划配建指标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于是,根据评估结果,小区物业率先改造了20个停车位,在第二层钢架上增加了30个停车位。按下按钮,停在二层的车不到一分钟就能降落下来。

  “停车难已经成了社会民生问题,建造立体车库或许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 唐显军说。作为重庆飞澳停车设备公司的高管,唐显军参与了上述两个机械车库的建造。

  他指出,由于性价比高,在中国,两三层的“升降横移式”深受欢迎,“占所有机械车库的85%以上”。

  立体车库在海外早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邻国日本,截至2014年,机械停车位共计296万个,机械式停车装置完成量共计55万多套。在韩国,机械停车设备近几年增速都在30%左右。而在欧洲,应用的多为巷道堆垛式和多层升降横移式的“高端”产品。

  “平改立”手续繁琐

  但在停车难已然成为城市病的大部分城市,如果想投资立体停车楼,或把自有土地“平改立”,首先遭遇的是繁琐的审批程序。

  “有人想投资做立体车库,跑了两年手续还没跑完。”立体车库设计公司,杭州智泊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明说。

  在中国立体车库市场形成的早期,梁明就进入这一行业,如今已从业16年。然而据他观察,中国立体车库行业至今都没有明确的管理标准。

  “很多时候报立体车库项目是当建筑物报的,涉及到消防、绿化、规划多个部门,手续很繁琐,流程很麻烦,如果没有政府牵头,手续很难办。”他说,这导致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

  目前,全国十几个城市都已经颁布了停车场建设鼓励政策,公共停车场建设也被纳入绿色审批通道,政府还会提供补贴。北京2014年发布政策,对于居住区和单位自有用地停车场的“平改立”,免于办理建设工程规划、用地、环评、施工等许可手续。

  2015年8月,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简化投资建设、经营手续办理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按照规定办理时限和程序完成项目业主或投资主体提出的停车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批(或核准)。

  但实际操作方面仍然存在困难。“中央已经有纲领性文件了,我们很多人很高兴。但是,地方政府却对一些投资商说,‘这个细则还没出来,我们研究一下’。”梁明说。

  他认为,这是因为全国各个地方经济发展、城市规划思路不一样,导致落实政策细则遭遇难产。“还是要看政府的决心”。

  对飞澳停车设备公司董事长韦灵臣来说,最大的困难在于城市里复杂的土地属性和用途。“比如有的地是区里的,但是市里要管;有的商圈的地卖给开发商了,政府没有发言权;还有的周围有军方用地,不能遮挡视线,特殊情况太多了。”

  业主的反对也会让项目流产。梁明回忆,在杭州,只要小区业委会三分之二的成员通过,就可申请建造机械停车场。但当他陪同企业在小区做方案时,总会遭阻碍。“有人说空地建了停车场,小孩就不能玩耍了,还有老人觉得机械车位会有噪音。

  和城市一同进化的停车服务

  立体车库建成后,许多时候却不能“药到病除”。因为对于一些商业停车楼来说,虽然缓解了停车难的问题,但赢利却成了新问题。

  “一线城市还好,停一个小时10块、15块,但一些不发达地区,停车费一小时只有2块,就很难收回成本。”梁明估计,一个机械车位普遍成本三万块钱,每天每个车位停车费需要收入超过50元,一年按照300天来算就是15000元,扣除管理费,三四年才能回本。

  在新修建的小区里,为了用最少的占地建造最多的车位,来满足政府规划部门提出的车位配比,许多开发商引进了机械车位,但最终却成了应付验收的形象工程。

  “在做好的车库中,有三成从没用过的。”梁明回忆,经常会有开发商开出很低的价格,要求机械车位“通过验收就可以”。通过验收之后,这样的车位要么不能用,要么被直接拆掉。

  梁明就建议从利用库存和增加车位两方面着手解决停车难。“很多地方路面上堵得满满当当,但是隔壁就有一个空荡荡的停车楼。”他分析,这可能是因为老百姓对操作复杂的立体车位不习惯,另外,也有停车楼建好后,由于手续不全,产权不清,始终无法开放营业,“又回到了审批的问题”。

  而韦灵臣在一些二、三线城市看到了推广立体车库的希望。去年,飞澳停车与湖南吉首市签订了拟投建6万个停车位的合作协议,用于缓解这一正在飞速发展期的二线城市的周边停车难题。

  这项投资建立在中国政府正大力推广的“PPP模式”(即公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该模式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韦灵臣眼中,在二、三线城市的扩张规划阶段就进行立体停车场的合作,最终带来的是“惠民、惠企、惠政的多方共赢结果”。

  “很多做停车的企业都把自己定位成设备供应商,但是产品做得再好,不能应用也是白瞎。所以我们不止要提供产品,还要提供设计、规划和服务,最好跟随城市发展,让停车场也逐步得到进化。”他说。

  (责任编辑:罗伯特)

解决“停车难”?——中国城市的立体停车实验

中国财经app

解决“停车难”?——中国城市的立体停车实验

中国财经微信公众号

解决“停车难”?——中国城市的立体停车实验

中国新三板APP

解决“停车难”?——中国城市的立体停车实验

中国新三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