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投行作为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发展融资机构,宗旨是通过支持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和其他生产性领域的投资,促进共同发展,分享发展经验,丰富现有国际发展融资体系。随着亚投行首个联合融资项目“巴铁项目”落地,亚投行也正快速成长为国际发展融资体系中的重要一极。
回顾国际发展融资体系的历史,二战后,由于部分战后重建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对依托有力的金融工具以推动经济发展有强烈的诉求,开发性金融机构开始兴起,主要的全球乃至区域开发性金融机构均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如1945年成立的世界银行、1959年成立的泛美开发银行、1966年成立的亚洲开发银行等,这些多边开发银行对全球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在凯恩斯主义及其后的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盛行后,上世纪80年代兴起了新保守主义,英国撒切尔政府强调市场和私营部门,限制政府干预。日本、美国、德国都经历了这种历史,例如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德国邮储银行、欧洲投资银行都从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转型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日本的长期信用银行注重长期项目融资,不吸收存款主要靠发债,但随着日本泡沫破灭出现巨额损失而倒闭。亚洲金融危机后,全球的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的影响不断减弱。全球都倾向于认为: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不再那么重要,政府应更加依赖于市场化运作。
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多边开发银行主导的开发性金融的作用重新受到重视。一是具有一定外部性的公共融资难觅投资者,尤其是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涉及重要战略领域的融资。一些国家原本计划把开发性金融转型为商业性金融,有些则干脆转回开发性金融业务。二是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的商业性金融均出现“惜贷”情形。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表状况不佳,为回避风险,少发贷款而持有现金,囤积现金也不贷款。开发性金融的作用开始重新讨论,认为促进经济发展可能还是需要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而非全部依靠商业性金融机构。可见,金融危机后的全球金融体系并没有为支持经济增长做好提供充足长期融资的准备,此时迫切需要创设新的金融工具和专门的长期融资机构,而亚洲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多余外汇储备能够形成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三是开发性金融受到重视。中国的国开行、巴西的开发银行由于其长期开发和投资的经验在国际上日益受到关注,欧盟也适时推出了“容克计划”,期望欧洲投资银行实施对大型基础设施的长期投资以整合欧洲整体资源来促进地区发展平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指出“全球自身的基础建设需求十分庞大”,仅就能源部门看,未来 25 年需要 33万亿美元投资,预计投资需求的64%来自新兴发展中经济体,建议设立南南开发银行以促进南南投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应运而生,它和金砖银行将充实国际发展融资体系,促使南南投资在国际发展融资体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至此,“发展融资”的概念不断演化,新型多边开发银行不断出现,作用愈益凸显,南南合作在国际发展融资体系中的作用不断强化。由多边开发性银行构成的国际发展融资体系,以开发性金融业务为主,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随世界经济周期的发展变化也在变迁。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开发银行充当金融中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融资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对世界银行、亚开行等改革呼声也不断提高,根据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发展融资体系中的地位,是以世行为首的多边发展融资体系面临的重要改革议题。
作为首个由亚洲发展中国家共同发起并主导的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亚投行能对国际发展融资体系形成有力补充。事实上,包括亚洲开发银行在内的现行多边发展融资机构的融资领域都比较宽泛,如减贫、社会发展以及改善民生社会环境等,而中国主导下的亚投行主要开展基础设施融资,形成的互补性十分明显,是对目前资金供求缺口巨大的国际发展融资体系有力补充。亚投行一定程度上弥补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现有多边开发银行资金不足的困扰,满足部分亚洲地区基础设施的长期性融资需求,引导社会资金向亚洲地区交通、通讯、能源、环保、农业等领域流动,缓解亚洲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和薄弱环节,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
展望未来,亚投行将是一个公开、透明、包容的国际机构,中国不谋求对亚投行的垄断,合作共赢、相互协商的开放举措符合经济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要求。其影响无疑是全球性的,它意味着中国在国际发展融资体系中将有一席之地,是发展中国家走出现有国际发展融资困境的重大举措,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发展融资体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国际金融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财经app
中国财经微信公众号
中国新三板APP
中国新三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