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与望远镜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网
2016-05-21 01:30:00

  ■随想随录

  最近有朋友赠送了昆曲的戏票,清代李渔所作的《怜香伴》。这是昆曲的经典剧目,内容事关女性同性之爱。这样一个主题即使放在今天也显得不太寻常,更何况是李渔所处的那个年代。

  李渔,十七世纪戏剧家,浙江金华人。他活跃在清朝初年顺治和康熙年间。李渔不仅写作了《怜香伴》这样奇葩的剧目,他一生作品丰厚,著有《笠翁十种曲》《十二楼》等名作,还批阅了《三国志》,改定了《金瓶梅》。就是这样一位有大才华的大师,却不太被当时的清流主体容纳。士大夫文人评价他“有文无行”,他却自得其乐,善于与各路显贵相交。不仅善于词作和戏剧,李渔还在自己居住的芥子园开办了出版社,芥子园书铺经营的红红火火,相继出版发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等奇书。

  这样一位精通金瓶梅的清初文人,因其开放的心性,广纳各路新闻,不拘一格,不设禁囿。在他的作品《十二楼》中,讲述了12个小故事。在《夏宜楼》这篇里,主人公覃吉人和娴娴以望远镜为媒展开了一段爱情故事。文中科学地讲述了望远镜的结构和原理:“千里镜此镜用大小数管,粗细不一。细者纳于粗者之中,欲使其可放可收,随伸随缩。所谓千里镜者,即嵌于管之两头,取以视远,无遐不到。千里二字虽属过称,未必果能由吴视越,坐秦观楚,然试千百里之内,便自不觉其诬。”虽然《十二楼》中的千里镜没有用来观测太阳黑子和夜空的星辰,只是主人公用来窥视心上人的利器,但这一记述算得上是中国人最早的对望远镜技术的传播。

  西方传教士汤若望来到中国之前,在罗马学院深造,期间聆听过伽利略的授课。望远镜经过伽利略的改进,在十七世纪初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天文学发现。汤若望来到中国后,便用中文写作了《远镜说》,科学地介绍望远镜的来龙去脉。而李渔,正是最早一批读到《远镜说》的中国读者。也只有李渔,用自己的文学才华重新将望远镜包装推广。一位是领受了传播基督教重任的耶稣会士神父汤若望,一位是科举失败的非主流文人重口味剧作家李渔。我们不知道他们两位是否见过面,但他们的思想以某种方式在中国大地上做了沟通。这真是应了那句话,“有趣的灵魂终会相遇”。金瓶梅最权威的专家同时也是西方望远镜技术的最早推动者,这似乎暗示着我们,创新和探索,在一开始往往有着非主流的味道,却内涵丰富,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汤若望曾经因为西洋历法与传统国学之争而锒铛入狱,身世凄苦。李渔晚年家败生活窘迫。但那些仇视过他们的名字已经烟消云散,汤若望和李渔的作品依然璀璨生光。

  李渔的《怜香伴》在北京和平门附近的正乙祠古戏楼上演。正乙祠戏楼最初兴起于1666年到1667年间,正是李渔刚刚写就了《十二楼》传播西方望远镜技术的年代。也恰好是把望远镜从欧洲介绍到中国来的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去世的年代。穿越350年的历史迷雾,今天李渔的作品再次来到正乙祠上演,这是历史的巧合,似乎又藏着历史的趣味。

  (责任编辑:罗伯特)

金瓶梅与望远镜

中国财经app

金瓶梅与望远镜

中国财经微信公众号

金瓶梅与望远镜

中国新三板APP

金瓶梅与望远镜

中国新三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