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造后,我家的30亩地种起来方便多了,劳动时间缩短一半。以前收割麦子后,机动车无法进入,只能靠人工往出背。”20日,63岁的农民郭玉文站在自家的田埂上笑着说。
郭玉文脚下的土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地区河套平原。
官方资料显示,河套平原灌区是亚洲最大的自制流灌区。该地区现有耕地面积1058万亩,拥有5个国家重点产粮大县,被外界誉为中国的“塞外粮仓”,是中国重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
然而,“塞外粮仓”也由于土地盐碱化严重、灌排不配套、基础设施缺乏等原因,仍有几百万亩劣质田地。这些田地分布零散、地势不平、产量低下,制约着农业发展及农民积极性。
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永胜村村民范军有140亩地,过去都分布在村周围的各个角落,大大小小共有50多块。“有的地不到1亩,路不通,大型农用机械根本无法进入。浇地的时候,地势低的地方已经浇了好几次水,地势高的地方头一次水还没浇上。”范军无奈地说。
如何治理改造“不成器”的土地,成为内蒙古政府及当地政府必须面对的事情。
在2007年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成为是次会议10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巴彦淖尔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办公室主任邢国良告诉记者,改造项目从2008年始至2017年终,每年改造50万亩,总投资估算为48.5亿元人民币。
截至目前,巴彦淖尔市7个旗县区已改造中低产田400万亩,共投入资金32亿余元。
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新公中镇党委副书记孙锡良发现,项目实施后,农民从过去“广种薄收”转为“精耕细作”,现在一个40岁的农村劳动力种100亩地,很轻松。
“最初,地多、地好的农民都不愿意改造,怕重分以后土地面积减少。事实上,项目实施后,耕地面积不但没有减少,而且有了一定的增加。”孙锡良说。
据了解,通过清理田间积土、改良盐碱地、改造废弃土地等方式,8年间耕地面积增加了10%左右。
“以前只能种植葵花的地,土壤改善后可根据市场需求和订单,种植小麦、玉米及瓜果蔬菜等高效作物,一些先进的栽培技术也能得到运用。”巴彦淖尔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办公室副主任任飞说。
另一组数据也在印证河套灌区劣田改造所取得的成效。2015年,巴彦淖尔市粮食产量达到69亿斤,比改造前的2007年增加了30亿斤。“相当于再造一个塞外粮仓,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让80万农民受益。”内蒙古农业综合开发办办公室副主任林虓峥表示。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农民韩伟说,如今30亩的土地收入可达4万元,比改造前提高近一倍。同时浇灌时间缩短2/3,每亩地还可节水60立方米。
在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看来,适应农业机械化、节水灌溉和高效种植的需要,改造中低产田,既是农区长远发展的基石,也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措施。
“促进农民富裕,也应该从最基础的提高土地质量和现代农业生产适应性入手,解决农民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从整体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于光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