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海外专利布局应避免“短板效应”

来源:工人日报
2016-05-20 16:38:00

  近年来,国内自主品牌海外专利数量出现了明显增长,在知识产权战略部署上也有不少可喜的新动向。这既能提高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同时也是为了更好保障自己的权益。但来自海外的数据显示,相对于中国经济规模而言,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申请专利的数量仍然太少,申请的目的国家或地区分布很不均匀,相对集中在欧美等少数几个国家或地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领域集中主要在通信技术。

  应该说,从知识产权角度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中国近年来一直积极推动的重要政策。2009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如向国外申请专利专项资金,扶持企业加速海外布局。4年前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至今仍吸引着诸多业内人士的眼球。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着力在新一轮更高层次上的竞赛中抢占先机,积极创造和有效运用知识产权。尤其是在新兴产业领域,知识产权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目前,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各国均不同程度出台或实施了促进本国企业对外专利申请的政策或举措。日本在各个时期都推出了在国外申请专利、获取专利的计划和目标。譬如,在本国经济停滞不前的情况下,通过专利技术的海外布局,不但保持很高的投资收益,同时在保证可持续创新的情况下保持了这一“国家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

  正如日本丰田汽车在进军泰国、印尼等国市场的时候,会在目标国先期注册一批专利以在未来的市场中抢得先机,可见知识产权对汽车企业的意义不仅是技术层面,更关系到整个企业的战略部署。就目前国内自主品牌海外专利布局而言,仍存在诸多制约瓶颈,一方面,虽然有近万人的专利代理队伍,但与庞大的市场需求相比,专业人才仍然严重不足,尤其是国内适应对外专利申请需要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并且大部分从业者经历较短、业务水平较低,难以满足自主品牌全球化专利申请策略的需要。另一方面,很多“中国制造”的产品缺乏创新性,企业为争夺市场一味打价格战,失去定价话语权的同时也失去了利润,利润越低企业就越没有申请专利的积极性,而产品在没有专利保护的情况下一旦进入海外市场,往往会遭到国际竞争对手的“封杀”,企业甚至要承受高额的专利侵权索赔损失。

  应该看到,专利布局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发企业抢占制高点的首选策略,在海外遭遇了一次又一次专利之争的阵痛后,如今进军海外市场,“兵马”未动“专利”先行已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共识。与中国走向海外市场企业的数量以及欧、美等地区和国家的国外专利情况相比,中国企业专利申请数量仍然较少,获得授权的专利则更少,专利布局仍显薄弱。因此,中国企业要想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必须进一步加强海外专利布局,避免“短板效应”。

  一方面,目前中国很多企业对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还较弱,在有效利用专利制度来维护和争取企业自身权益方面还有待提高,如何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专利申请途径,在专利申请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要有效利用知识产权数据信息,实时跟踪最前沿的专利技术和对实效专利文献检索分析,对每项专利在企业未来发展起到的作用作出系统的判断,并在海外市场抓紧进行专利布局,为以后开拓海外市场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