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京“地下水城” 水厂之上将建18公顷湿地公园

来源:北京晚报
2016-05-20 15:32:00

揭秘北京“地下水城” 水厂之上将建18公顷湿地公园

  沿狭窄的楼梯一步步向下,来到地下6至7米间的深邃空间。钻进椭圆形的隧道,踩着网眼密布的水管走道板前行半小时,便看到一台巨大的盾构机体,一名工人正坐在旁边监测机械运行数据与有害气体……

  昨天,记者探访了位于南四环外、通久路旁的槐房再生水厂工程施工现场,这个总长1.5公里、转弯半径140米的“地下水城”于2014年8月动工,预计今年6月底完工并试运行,地下隧道之上,湿地景观建设也即将开始。

  “水城”之用

  年转化污水相当百个昆明湖

  据悉,再生水厂工程东西最长达805米,南北最宽处为519米,包括45个建、构筑物。地下部分占地面积16.22万平方米,为地下两层、局部(管廊)地下三层。槐房再生水厂项目部经理刘奎生说,作为北京市第一座全地下再生水厂,也是亚洲最大的主体处理工艺全部处于地下的再生水厂工程,建成后的槐房再生水厂,全年满负荷运转可将近两亿立方米的污水转化为可利用的再生水,相当于100个昆明湖。

  据他介绍,水厂的处理规模为每天60万立方米,再生水处理系统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出水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IV标准。“我们工程规划流域范围西起西山八大处,东至展览馆路,北起长河,南至丰台,包括花乡、卢沟桥乡、石景山部分乡域地区,流域面积约137平方公里。”

  “水城”之功

  “超滤膜技术”筛清细菌杂质

  地下水城凭借什么“本事”将污水转化成再生水?这关键是靠由北京排水集团研发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超滤膜技术。刘奎生介绍道,“这种膜由千分之一发丝细的膜丝组成,1280组膜组器如同1280把‘筛子’,只让20纳米以下分子通过,从而将各类细菌、病毒筛掉。”粗格栅去除3厘米以上杂物,回转格栅去除1厘米以上杂物,细格栅去除4毫米的杂物,曝气沉砂池去除2毫米的杂物……每一个池每一种设备去除不同尺寸的杂物。初沉池里安装了32台刮泥机,每台长65米,此处的污泥与后面膜池的污泥将运进泥区处理。

  去除杂物后的污水通过管道进入60万立方米的4个生物池,在这里把污水中的氨氮、磷等控制在地表IV类水的标准之内,再经臭氧接触池和紫外消毒间的双重消毒,全部指标达到地表IV类的再生水后再进入清水池。

  刘奎生说,有三条管线与水厂相连,处理后的再生水主要供给工商业用水、地上湿地公园用水和回流至小龙河,包括服务于丽泽商务区。

  “水城”之愿

  “一亩泉”湿地美景将重现

  在地下水厂的顶板之上将做8层共17厘米厚的保护层和防水层,再在上面堆土,建成18公顷的湿地公园,形成新的南城湿地景观。

  “再生水最后一道工序是加氯,刚出厂时,水的味道、水质会受到一些影响,通过湿地公园的绿植水系,可以有效地吸收有机物,经过这样的‘过滤’,再流向小龙河。” 刘奎生说。

  乾隆撰《重修马驹桥碑文》记载:“水自南苑出者二,其南源曰团河,其北源曰一亩泉。”一亩泉河在旧宫与凉水河相汇,至清末改名为小龙河。数百年后,丰台区马家堡西路小龙河槐房段南岸,“一亩泉”石碑依然竖立,湿地美景和稻田风光却消失不见。有了新的再生水补充,上世纪30年代的“一亩泉”湿地旧景观将恢复。“目前小龙河日渐湮灭的河道正在开挖恢复。未来,还将在湿地公园最南侧建设污水处理历史博物馆。”刘奎生告诉记者。

  殷呈悦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