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疙瘩”如何搭上电商快车

作者:饶扬灿 来源:湖北日报
2016-05-20 15:29:00

  湖北日报讯 记者 饶扬灿 通讯员 姚平 刘益枫 高瑾

  绿松石、茶叶、中药材、高山蔬菜等,秦巴深山中的十堰不缺优质农产品。

  地处偏远、人口分散、信息闭塞,因出山不易,它们常被当做“山疙瘩”留在山里。

  去年,该市发展农村电商应用商户2000余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卖出“山疙瘩”12亿元,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大山里冒出“湖北淘宝第一村”

  走进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口,“湖北淘宝第一村欢迎您”的招牌分外醒目。“村里从事电商的139户,从业人员600多人,占总人口的近一半,去年电商成交额6000余万元。”村支书刘庭洲说。

  下营村地处偏僻,外出务工曾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11年,大学毕业生王韬回乡试开了一家淘宝网店,以销售家乡盛产的绿松石为主,当年便赚了数万元。

  村民们随后纷纷效仿,绿松石网店在该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4年底,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全国“淘宝村”,下营村榜上有名,成为湖北当年唯一“淘宝村”。

  通过电子商务,下营村高楼、别墅、豪车比比皆是,年入百万的村民不在少数。通过网络,村民们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致富之路。

  淘宝村的示范效应不断扩大,郧西去年被纳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县”,目前全县注册登记电子商务账户1000余个,电商从业人员1500余人,年实现网上交易额近亿元,占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5%。

  1.5万元一天的讲课费引起震撼

  “京东老师去年来竹溪上电商课,3000元一小时,一天要1.5万元,太震撼了!”竹溪赶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胡伟近日告诉记者,这笔钱花得值。“网上买易卖难,经过京东老师的培训,获益匪浅。”县里花巨资请专业老师讲课,扶贫办干部向羽从抵触到认可。“县里现有的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满负荷运转,一年只能系统培训1800人,而报名的干部和从业者有4000多人,正在抓紧扩建培训中心。”县商务局长吴忠于介绍。

  去年以来,该县以打造电商人才为中心,安排500万元用于各级培训工作,使得5800余人接触了电商基础知识和微商购物实操短训。

  蒋家堰镇踩新桥村高位截瘫的残疾青年李树于通过学习,去年底在淘宝网上注册销售“农宫”牌土豆,原来两毛钱一个都难卖出的“土疙瘩”,一周内以2元一个卖出了3万多个。

  竹溪年产超过30万吨优质高山土豆,小土豆变成“金疙瘩”,为农民致富带来希望。“人的因素解决了,平台就成为关键。”竹溪县委书记余世明介绍,该县建设了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已有20多家规模企业入驻,带动全县11万余贫困群众依托电商脱贫。

  网售倒逼能人扩大野腊菜规模

  竹山小伙子袁晟在十堰创办了微商公司,网售包括袁涛负责的汇诚水生蔬菜专业合作社提供的农产品等,3个多月来销售收入200多万元。

  没有父亲的支持,袁晟的公司办不起来;有了儿子的营销,袁涛的农产品供不应求。

  袁涛思维的转变,源于去年7月8日县里组织的一次赴京培训。“之前不懂电商,不让袁晟搞这一套。”袁涛靠贩卖绿松石起家,近几年改种蔬菜带领村民致富,“到北京学习后,发现了电商的好处,开始接纳。”

  去年底,汇诚合作社生产的野腊菜在本地售5元钱一袋,结果被袁晟在网上卖到了12元钱一袋,一口气卖出10万袋,订单接踵而来。“难以想象,漫山遍野都有的东西,卖到了全国,卖出了高价。”尝到甜头后,袁涛根据订单迅速将合作社种植野腊菜面积从1000亩发展到2万亩,“大家种多少我收多少,8毛钱一斤保底,保证每亩有三四千元的收入。”“种地、休闲农业和加工业要融合发展,再插上电商的翅膀,农村大有可为。”袁涛说。

  竹山县商务局局长徐茂松介绍,该县正实施电商精准扶贫“35131”工程,计划3年内通过平台减负、网货增收、创业致富、就业带动、工程惠民等5项行动,培训引导1万个贫困户参与电商,开网店300家,户均增收1万元。

  (责任编辑:罗伯特)

“山疙瘩”如何搭上电商快车

中国财经app

“山疙瘩”如何搭上电商快车

中国财经微信公众号

“山疙瘩”如何搭上电商快车

中国新三板APP

“山疙瘩”如何搭上电商快车

中国新三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