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抓党建精准脱贫显活力

作者:郜晋亮 来源:中国网
2016-05-20 11:51:00

  抓党建,让农村基层稳下来;促帮扶,让困难群众站起来;抓发展,让村民富起来……从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天起,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前河乡木家寺村“第一书记”刘三多就一头扎进村民家中,倾心交流、收集民意,并据此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如今,刘三多正带领全村189户村民努力奔走在脱贫之路上。

  重燃基层组织活力

  2015年10月,青海银行干部刘三多来到木家寺村报到。走进村文化活动中心,只见空落落的房间零星摆放着蒙尘的桌凳,村党支部书记刘海峰告诉他,由于没布置好,一直未能启用。闻言,刘三多就暗下决心,工作要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入手。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三多把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作为精准扶贫的第一道“菜”提上议事日程,经与村“两委”班子协商、与乡主要领导沟通,最终,木家寺村将党员管理、党员培训学习、流动党员管理以及“三会一课”等多项规定制度化,并上墙公示。

  老党员刘福仓告诉记者:“以前,我们也开展一些学习活动,但次数少,主要以念文件为主。刘书记来了以后,对学习抓得紧,学习次数多了,结合村里实际,也有了更多讨论,很多事情在大伙儿的讨论中就有了答案。”

  在刘三多驻村半年多的时间里,共开展各类培训学习活动10余次,参与人数达160余人。用刘三多的话说:“只有让基层组织活起来,让广大党员动起来,才能发挥基层组织的强大力量,在学习中提高,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为脱贫致富出谋划策。”

  扶困助困共渡难关

  在摸底调查、精准识别的过程中,让刘三多印像最深刻的就是困难户肖兴忠和朱胡梅。年过七旬的肖心忠,儿子去世后儿媳改嫁,剩下爷孙俩相依为命,生活困难;患有类风湿的朱胡梅,行动不便,儿子残疾,住房还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年久失修已成危房。

  刘三多及时向乡党委、政府和所在单位领导汇报,尽可能争取扶持。最终,乡镇负责人入户看望了困难户,送去了慰问品和慰问金。青海银行研究出台《青海银行结对帮扶管理办法》,与木家寺村59户贫困户结对帮扶,送去价值达2.7万元的慰问金和慰问品。

  物资的帮扶只能解决眼前困难,要想让更多群众脱贫致富,没有资金支持、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为此,刘三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金融扶贫方面下功夫、做文章。最终,在刘三多的多次汇报、协调、建议下,青海银行批准为联点扶贫村开发农户贷款产品,面向结对扶贫村农户开展贷款业务,并给予贴息优惠。

  刘三多告诉记者:“村民们最缺资金。目前,青海银行已经开发农户贷款产品,工作人员正在培训中。下一步,将通过多种形式为需要资金的群众发放农户贷款,通过贷款扩大种养规模,促进脱贫增收。”

  齐头并进奔向小康

  近半年的驻村工作,前河乡木家寺驻村工作组已开展3轮走访调查,确定全村共有贫困户59户232人,其中低保户10户36人。贫困户中需解决住房的有51户,需要产业发展的有37户,还有40多名年轻人需要就业培训……

  村民严占福告诉记者:“我媳妇身体有病,住了几次院,积蓄花完了,我也不能外出务工。虽然养了几只羊,但收入还是很少。我盼着能在养殖方面给点资金扶持,帮我们扩大养殖规模。”

  最让刘三多头疼的问题是51户贫困户需要危房改造:国家对危房改造的补助标准是每户2.5万元,盖60平方米的房子最少需要4万元,每户还有资金缺口1.5万元。怎么办?刘三多反复争取所在单位支持,最终董事会同意给每户贫困户发放1.5万元的建房资金。

  翻看木家寺村的脱贫攻坚作战图,上面清楚地写着:完成危房改造51户,发展特色养殖37户,硬化村道15公里,整修饮水工程1公里,修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修建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增容木家寺村变压器,改造低压线路10公里……

  刘三多告诉记者,身为“第一书记”,一要筑牢决战贫困的决心和信心,二要有具体可操作的阶段性计划,这样才能保证帮扶政策落地、保证群众受益,精准扶贫工作也才能迸发强大生机和活力。

  (责任编辑:罗伯特)

“第一书记”抓党建精准脱贫显活力

中国财经app

“第一书记”抓党建精准脱贫显活力

中国财经微信公众号

“第一书记”抓党建精准脱贫显活力

中国新三板APP

“第一书记”抓党建精准脱贫显活力

中国新三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