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台车可不是我个人的,是乡里的扶贫专用车,专门用于收购乡亲们的农产品。”5月17日9时许,阳光明媚,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家乡黄龙村村民汪小林即将竣工的3层楼新房格外亮堂,他指着房前一台小货车告诉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组,这台扶贫专车,帮助他和乡里的贫困户一步步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这台车有什么名堂?背后的故事怎样?
跋山涉水、进村入户、促膝交谈,调查组感受到的是这台扶贫专车深受乡亲们欢迎的程度,了解到的是乡里“龙头企业带动、扶贫基金驱动、双联双帮促动”的扶贫模式创新。
石家乡地处武陵山高寒地区,虽与旅游名镇黄水镇接壤,同样拥有青山绿水、夏季清凉气候,却没有黄水镇那样繁荣的旅游景象。目前,全乡3409户村民中,仍有489户建卡贫困户。
为带动贫困户脱贫,石家乡首先想到的是“借光”黄水旅游热,以乡村旅游引领扶贫工作。于是,组织全乡36户贫困户成立了“梦里荷塘”乡村旅游合作社,并向县扶贫办申请了108万元“乡村旅游扶贫发展引导基金”,后来纳入合作社的贫困户增加到了42户。
“这笔钱如果简单地分给乡里几百户贫困户无异于杯水车薪。必须使用好这笔珍贵的资金,发挥‘造血’功能,引导贫困户可持续地吃上‘旅游饭’。”乡长丁立华向调查组介绍说,他们先将108万元注入合作社设立的“旅游发展基金”,再由合作社借给龙头企业“石龙山庄”,企业每年按借款总额10%缴纳“占用费”10.8万元。
这笔钱10%用于合作社运行费用,50%用于给贫困户发放固定分红,40%用于奖励扶持。丁立华说,目的就是激励贫困户树立“有尊严地发展,靠勤劳致富”的观念,农产品卖得越好的贫困户得到的奖励就越多。2015年,42户贫困户固定分红5.46万元,效益补贴3.76万元,奖励增收示范贫困户5000元。
“借”得108万元基金的石龙山庄则必须与42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每年给贫困户提供30-40个就业岗位,并以不低于市场价优先收购贫困户的农产品。
由于42户贫困户居住很分散,每户一次出售的土特产数量又不够多,要他们各自将农产品及时卖到石龙山庄,并不划算。九龙村天生组的谭万宁说,如果把几根黄瓜拿到乡场卖,还不够车钱。
为解决贫困户销售难“最后一公里”问题,石家乡将市里分配给乡里用于沼气管理的长安小货车改为“扶贫专车”,聘请有驾照的贫困户汪小林为司机兼“收货郎”,为贫困户提供“随叫随到”的免费上门服务,哪怕只有几根黄瓜、几斤辣椒,贫困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卖成钱。而车辆所有费用由乡里补贴,“收货郎”按收菜数量计算工资。就这样,乡里有了这台深受乡亲们欢迎的“扶贫专车”,一种新的扶贫模式也随之建立起来。
2015年,这台专车为石龙山庄收购农副产品46万元,为42户贫困户创造直接收益户均1万元以上。同时,25个贫困家庭通过在石龙山庄务工直接增收12.5万元,人均增收5000元。
石龙山庄老板秦建告诉调查组,这种结帮扶对子的措施效果出人意料的好。搭乘“扶贫专车”送来的贫困户种植的蔬菜,因为新鲜深受游客欢迎,土鸡、山菌等农产品都成为山庄的一个招牌。山庄收购农产品的公示牌、“扶贫专车”也成了活广告。
乡里还在石龙山庄设立了“双联双帮”公示牌,公布了每个贫困户及对口帮扶乡干部的姓名电话。常有游客吃了山庄的农家菜感觉好,打电话订购农产品带回城。秦建说:“我们这样的结对帮扶,实现了共赢。今年,我们计划把帮扶贫困户增加100户,达到142户。”
因学、因病致贫的黄龙村贫困户滕光成说,原来家中5口人年收入只有六七千元,自从与石龙山庄结对后,他就养了50多只土鸡,10头肉牛,种了2亩蔬菜、2亩水稻,去年收入了4万多元。和滕光成一样,另外41户贫困户也在石龙山庄的带动下实现了增收。
如今,石家乡创新模式、龙头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发展模式初见成效。去年,全乡实现旅游收入2560多万元,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户均增收3.5万元以上,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调查组充分肯定了石家乡“政府引导、金融支持、企业积极、农民主动”的扶贫工作,认为整个模式链条完整、机制完善、操作规范、成效明显,尤其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分红的长效扶贫机制,值得挖掘推广。调查组建议,进一步巩固并创新,加强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拓展,加强技术指导支撑,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等,实现贫困户脱贫增收不返贫。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财经app
中国财经微信公众号
中国新三板APP
中国新三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