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与电影互借IP,并非郎情妾意

作者:陈然 来源:新京报
2016-05-20 07:41:46

戏剧与电影互借IP,并非郎情妾意

  舞台剧《华丽上班族》(图)改编成电影后被网友批评:“这是一部舞台剧现场视频”。 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戏剧与电影互借IP,并非郎情妾意

  舞台剧《华丽上班族》(上图)改编成电影(下图)后被网友批评:“这是一部舞台剧现场视频”。

戏剧与电影互借IP,并非郎情妾意

  开心麻花的话剧《夏洛特烦恼》(图)改编成电影后大获成功,取得了超过14亿票房。

戏剧与电影互借IP,并非郎情妾意

  开心麻花的话剧《夏洛特烦恼》改编成电影(图)后大获成功,取得了超过14亿票房。

戏剧与电影互借IP,并非郎情妾意

看过电影《桃姐》(图)的观众对于话剧版并不买账。

戏剧与电影互借IP,并非郎情妾意

看过电影《桃姐》的观众对于话剧版(图)并不买账。

  近两年,戏剧与电影互借IP改编蔚然成风。戏剧改编成电影,这股风潮由来已久。在国外,远的有《欲望号街车》这样的影史经典,近年则有《杀戮》、《怀疑》、《兔子洞》等获奖佳作。

  在国内,去年下半年,开心麻花的首部电影《夏洛特烦恼》上映两个月,最终以超14亿总票房收官,彻底引爆了近两年戏剧改编电影的热度。也许对电影界而言,麻花是一匹“黑马”,但在戏剧领域,这个迄今持续耕耘了13年的戏剧品牌,早已是国内商业戏剧的领头羊,比许多电影公司的年头都久。

  另一边,国产戏剧匮乏的原创力、极其有限的市场,也让戏剧界急于向外去寻求优质内容,以期扩大观众群。随着IP说法的兴起,戏剧舞台上也集中出现了一批由小说、影视、音乐、游戏改编而来的作品,其中包括《左耳》、《小时代》、《栀子花开》、《仙剑奇侠传》等。

  那么戏剧界如何看待目前持续的IP热潮,IP真是万灵药吗?新京报采访业界人士试图找到答案。

  戏剧翻拍成电影

  现象

  热火朝天进行时

  除了去年年度现象级电影《夏洛特烦恼》,近年在国内,从话剧舞台搬上大银幕的作品屡见不鲜。在话剧改编成的电影中,近两年麻花的《夏洛特烦恼》,以及邓超、俞白眉合作的《分手大师》、《恶棍天使》都取得了骄人的票房成绩。

  其中,《夏洛特烦恼》的成功显然是有备而来,一方面电影大卖与自身内容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可视作开心麻花连登春晚多年,知名度提升后的一次集中变现。而《分手大师》与《恶棍天使》话剧和电影都是俞白眉、邓超团队打造,在话剧成功上演后,借助邓超的高人气,搬上大银幕,两部电影共计取得了超过13亿的票房佳绩。

  在2016年,几位话剧界的优秀青年导演饶晓志、周申、刘露也将相继加入到改编电影的队伍里来。饶晓志编剧、执导的话剧版《你好,疯子!》是近年不可多得的原创佳作,改编的同名电影由万茜、王自健、金士杰等人主演,今年年底将由福建恒业发行上映。而周申、刘露搭档编导的话剧《驴得水》在2013年首演时就被冠以“小剧场神剧”之名,至今仍在全国巡演。两位编导自筹资金将话剧拍成了电影,电影版《驴得水》也预计于今年下半年上映。

  而另一家颇具实力的商业戏剧品牌戏逍堂,掌门人关皓月手中包括女版老炮儿《李小红》在内的几部话剧的改编版权也已被一壹资本购入,未来戏逍堂将以“影戏联动”的模式,以全国巡演话剧的方式为电影造势。已知的项目还有何念导演、宁财神编剧的《21克拉》,多年前在上海很受欢迎的一部都市题材话剧,该剧改编的电影项目也正在进行中。

  观察

  喜剧类话剧更适合改编成电影 √

  很早就涉足电视剧拍摄的戏剧导演饶晓志,在多年前还没有“IP热”时每次排新剧签合同,都会坚持在合同里加上一句“该剧的影视改编权归导演所有”。拍电影一直是饶晓志的一个心愿,之所以有先见之明地保留所有作品的影视改编权,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众多话剧作品本身也结合了电影化的叙事手段,经过改编可以成为电影。话剧版“疯子”原为黑色悬疑剧,而记者看到在恒业发布的全年计划里,电影版“疯子”的定位转为“幽默/喜剧”——这也与近年国内电影市场对喜剧电影接受度良好有关。

  而《夏洛特烦恼》、《恶棍天使》除了是喜剧外,还多了幻想或穿越等更适于电影表现的风格元素。《恶棍天使》话剧、电影的编导俞白眉介绍,相比一般话剧更依赖于语言推进,他的作品更有着强烈的戏剧动作。“舞台剧更强调现场感,有更多互动,而电影的场景更丰富,可以去到很多舞台剧去不了的空间,我们在改编电影的时候也做了很多电影化的处理”。

  俞白眉与邓超合作的超剧场,下月即将在北京东单开业,“它也会天然地跟影视、网剧有联结”,俞白眉说。

  好的话剧改成电影,票房一定有保障 ×

  对于电影工业而言,一部电影的投拍需要耗费巨大资金,成功与否却由不同的因素决定。如已有话剧原版珠玉在前,再改编成电影,电影项目的风险也相应减低。但并非所有的话剧改编成电影都这么好命。

  陈奕迅主演的两部电影《隐婚男女》和《华丽上班族》就是反面案例,前者作为小剧场话剧演出时,曾引发社会上对“隐婚一族”的热议,但电影无论是口碑还是关注度都十分寡淡;后者原为张艾嘉编剧、林奕华执导的舞台剧,后由张艾嘉改编、主演,杜琪峰执导成了歌舞电影,投资过亿,全明星阵容,但上映六天,票房不足5000万,最终惨淡收场。

  两部电影都被评论称为“不如话剧好看”,这也说明了同样的内容并不天然适应于两种艺术载体。其中,《华丽上班族》舞台剧中夸大的剧情元素直接放进了银幕,斥巨资精心营造的场景却不被观众买账。其改编被网友批评为“这不是一部电影,这是一部舞台剧现场视频”。更有人挑出这部职场歌舞剧的bug称“这根本是一群不上班的人做的”。同样讲述职场题材的《隐婚男女》,被观众吐槽是剧情不合理,植入广告喧宾夺主的商业烂片。

  制作过多部IP舞台剧的世纪华鹏公司负责人汪鹏飞分析指出,“有好的话剧剧本在先,为电影提供了一个好的基础,但电影在剧本之后还有很多环节都可能对最终结果造成影响。比如《华丽上班族》原舞台剧是创作者自我表达的状态,改编成电影后也保留了小众化的特点。《隐婚男女》只是在小剧场里演出比较多,放进大剧场的效果都不好说。这两部电影不成功可能是在改编过程中没有达到电影大众化、商业化的预期。”

  话剧原IP影响力小,改编价值潜力大 √

  话剧本身的受众面比较小,在拍成电影后,绝大多数观众也不是原话剧的受众,仍抱有对故事的新鲜感。以《夏洛特烦恼》为例,开心麻花影业市场部总监诸晓晨介绍,在去年电影上映时,话剧实际上已经在全国四十多个城市巡演超过500场,“麻花十三年的话剧,积攒下来的观众量是在百万级的,但一部电影就让我们的观众量级达到四千万。电影上映后也反向推动了麻花所有话剧的票房”。

  数据也支持了这个说法,《夏洛特烦恼》电影的出品方开心麻花、新丽影业、腾讯视频、万达影视的投资占比分别为4:4:1:1,以14亿元的总票房计算,去掉发行、放映等费用,开心麻花将分得约1.82亿元票房。而开心麻花在2013年、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公司的全年营收分别在1.18亿元、1.5亿元和0.83亿元。也就是说,仅一部电影的进账已超过了开心麻花此前一年全年的收入。如今,手握25部舞台剧IP的开心麻花早已是戏剧IP市场上的香饽饽。而像《你好,疯子!》、《驴得水》这样的优质话剧,未来进入到电影市场的表现也值得期待。

  电影改编成戏剧

  现象

  看中的不是大IP

  完全由电影改编的话剧并不多,近年来包括《桃姐》、《钢的琴》、《苏州河》、《小城之春》、《最后的贵族》,几乎一水是文艺片。当然也有《甄嬛传》、《步步惊心》等由小说改编,在电视荧屏走红的作品又被改成了话剧,还有《仙剑奇侠传》这样最初由游戏而来,电视剧火爆后,话剧也来分走一杯羹。如今这类同一IP在几种体裁里联动的例子也颇多,最著名的当属粉丝话剧《盗墓笔记》。

  但影视剧改编的话剧,其成功与否并不因IP大小而定。甚至,戏剧业内人士对于特别热门的影视剧IP并不看好。

  作为创作者的饶晓志从他的视角给出了观点:“我个人对影视改编戏剧的兴趣不大,有一些影视要改话剧来找我,我也没接。对我来说,如果是一个本身已存在了视觉的东西,会限制想象。另外一点是,如果一部作品同时有电影、电视剧、话剧三种样式,话剧的关注度往往不如另两种,这种艺术形式的不被重视我是难以接受的,因为我自己是戏剧行业的拥趸。我一向不介意被比较,但不得不承认有比较存在,这有时候会让从业者产生奇怪的心态。我希望大家是心态健康的,不希望演员因此受影响,受到不公平的评价。”

  观察

  电影有粉丝,话剧票房、口碑就一定好 ×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在“IP热”之前就有不少影视改编话剧的案例。上话制作人王一楠去年将许鞍华导演、刘德华主演的香港电影《桃姐》搬上了舞台。但她并不认为《桃姐》能算大IP,对这部作品的票房起到多少促进作用,“IP是有粉丝基础的,《桃姐》的IP显然还到不了拥有一定数量粉丝的规模”。

  选择改编这部电影,王一楠看中的是《桃姐》中生活质感的细腻表演,话剧版对电影做了极大的改编,将故事的主要场景放到了老人院里,而参演该剧的演员徐幸、姚安濂也都是影视圈摸爬滚打多年、有口皆碑的老戏骨。当时话剧的宣传重点也放在“打造‘表演教科书’”上。该剧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时近乎售罄的成绩让王一楠感到很满意,“在同类型作品中是票房很好的”。

  在《桃姐》开票后,王一楠曾做过一个实地调查,“我发现绝大多数不买账的观众反而是看过电影的观众,他们认为这个故事我已经了解了,那就不需要再来看话剧了,这一点是让我们很惊讶的地方。一部电影的观众与话剧的观众某种程度有些重叠,观众的选择是模棱两可的,如果看过了电影,那话剧会比电影好到哪里去?这会是改编路上遇到的巨大困难。”

  影视IP改编的戏剧亏损风险高于原创舞台剧 √

  制作过多部IP戏剧的汪鹏飞直接表示,“我们不做滞后于影视剧的IP”。“影视剧是大众消费,而舞台剧是小众消费,如果是同一个IP,已经被大众消费过,那么再转化为小众消费产品的成功率非常低。影视作品的影响力之大是舞台剧短期内很难超越的,舞台剧观众是相对高端和挑剔的受众。人家花几十块钱可以看到同样的故事还有大明星,为什么还要再花一次几百块钱走进剧场?”

  汪鹏飞指出,考虑到舞台剧本身利润空间就比较低,IP戏剧还要多付出给IP方的分成,这让利润空间更受挤压,从而亏损的风险远高于原创戏剧。

  IP舞台剧成本上比原创舞台剧更便宜 ×

  话剧购买影视版权的费用,根据演出的地区、时长、场次等,差异也比较大,无法一概而论。但据王一楠介绍,“按国际惯例,话剧改编的版权费在收回成本后分走票房的3%到4%”。这个数字并不绝对,她解释称,一般影视公司出售话剧改编权更希望的是作品在另一种媒介的传播,而不看重获利。

  与购买版权方式不同的是,北京的至乐汇舞台剧,多以版权合作的方式操作IP剧。他们近期的两部IP剧,已上演的《左耳》和即将于六一首演的《大圣归来》,分别是与光线传媒、十月文化这两家原电影的版权方进行合作的。至乐汇制作总监茜吉尔告诉记者,目前的几部IP剧也不是刻意推动的,它们多是由版权方主动找上门或在沟通中一拍即合的。

  在成本价格上,至乐汇的IP舞台剧与原创舞台剧的开发成本不相上下,大约都在100万至300万的区间内。茜吉尔指出,反倒是IP剧在创作上要花费更多的沟通成本,“改编IP不是偷懒,改编者要跟原作者进行紧密沟通,要了解哪些需要保留,哪些不适合舞台呈现要放弃。不同IP的作者要求也有所不同,《左耳》我们打碎了故事,保留了内核。《大圣归来》几乎是完全尊重原著,因为十月文化用八年做成电影,他们重新建构了《西游记》的世界观,我们是将它立体化了。”

  (记者 陈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