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基金子公司“万能牌照”正当时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6-05-20 07:45:00

  基金子公司近些年“野蛮生长”,但业务多而不精的弱点持续暴露。监管部门发布新规,在成立年限、注册资金、非货币基金公募规模等方面设门槛、抓风控、降杠杆,很有必要

  日前,《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指引》两份文件的征求意见稿已发至各公募基金子公司。根据文件,今后设立基金子公司须满足基金管理公司成立满2年、基金公司净资产不低于6亿元等七大条件,开展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应满足净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净资产不得低于负债的20%等四大风险控制指标。

  这表明,监管部门有意提高基金子公司设置门槛,对开展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实施净资本约束为核心的风控管理和分级分类监管,也意味着素有“万能牌照”之称的基金子公司可望告别“野蛮生长”。

  之所以要规范“万能牌照”,与基金子公司自身的资质和发展现状密切相关。基金专户子公司产生于2012年11月,全称是专项客户资产管理计划,采取报备制。按照有关规定,基金子公司可投资于非上市交易的股权、债权和其他财产权的业务,投资范围比信托、公募基金更广,被称为“万能牌照”。正因为有牌照优势,基金子公司在各个维度与信托、券商资管展开竞争,尤其是在争抢通道业务中,基金子公司资管规模急剧扩大。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基金专户子公司数量已达79家,旗下产品达1.7万只,资管规模近10万亿元,已远远超过诞生10余年的公募基金规模。

  然而,“野蛮生长”的背后,基金子公司业务多而不精的弱点持续暴露。在业务结构方面,由于过度依赖通道业务,不少基金子公司陶醉于对信托、私募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做通道发行产品、营销、承接外包服务,极少主动开发业务、独立做风险控制和投后管理等。长此以往,低技术含量、不用自担风险的通道业务,成为基金子公司资管规模“增肥”重要手段,而在自身资管产品方面则频频“踩雷”。

  在资产质量方面,基金子公司的大部分资管业务来源于不满足银行信贷条件的业务,资产质量相对较低。同时,部分银行也可能为化解流动性风险,通过资管公司来接盘不良资产,这对不清楚投资标的的投资者来说有极大风险。日前有多家基金子公司曝出多起资管产品不能按时兑付事件,导致投资者不断向监管部门投诉。

  从这个意义上看,监管部门发布新规,在成立年限、注册资金、非货币基金公募规模等方面设门槛、抓风控、降杠杆,很有必要。一方面,有望将那些风控不严、非货币基金规模小、净资产较低和违法违规经营的基金公司挡在基金子公司门外;另一方面,在净资本、净资产等方面详细地设定“万能牌照”的风控指标,提高其风险控制门槛,有利于让前期“野蛮生长”的专户子公司从新审视通道业务,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提高规范主动资管业务上来。从长远看,新规并未让基金子公司的“万能牌照”失色,反而给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可谓正当其时。(原文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