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比之实体制造业更具有流动性。即使在管制严格的国家,资本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借道流向更有回报率的地区。
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4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3914.5亿元,同比增长71.8%,其中对美国投资增长最快,增幅达到235.7%。
与此同时,今年前4个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高玉伟尤其关注到这一点,我国自主性投资动能进一步衰减。受产能过剩问题困扰和市场需求不足影响,4月份制造业投资增长继续放缓,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由于盈利预期不佳、市场准入限制和PPP推进缓慢等原因,4月份民间投资增速继续回落,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制造业和民间投资体量较大,在投资总量中占比高,如果这两项指标增速不能企稳,投资持续增长前景就令人担忧。
前述两者增速的差距拉大,表明资本在对外和对内市场判断上有着明显的倾向。民企在对内投资放缓的同时,显然加快了对外投资步伐。来自天津市商务委的消息,今年前两个月,天津市备案赴境外投资民营企业机构达40家,投资额18.7亿美元。2015年,天津市备案赴境外投资民营企业机构共156家,占全市的79.2%,民营企业成为津企“走出去”的主力军。
甚至连外向度较低的陕西省,在民企“走出去”领域里也呈现加力的态势。据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冯月菊近日披露,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地处西北内陆的陕西加快“走出去”步伐。截至2015年底,陕西共有239个境内主体设立了355家境外企业及境外机构,其中民企“走出去”热情高涨。2015年陕西66个境外投资项目中,61个是民营企业,占全省境外投资总额的6成。2016年第一季度,陕西累计新设境外企业12家,均为民营企业。
与国企相比,民营企业具备“走出去”的独特优势,能与国企优势互补。在今后对外经济关系中,推进民营企业的国际产能合作将是我国推动和实施对外新战略的重要着力点和具体抓手。
在国际产能合作进程中,一批先行先试的民营企业已摸索出一些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可行性经验。
民营企业“抱团出海”,通过境外建立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等方式开展“集群式”国际产能合作。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在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建起118个经贸合作区,其中35个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42个处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这些境外经贸合作区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和产业集聚的平台。加工制造型境外经贸合作区是国际产能合作的主要载体,目前已经入区的中国民营企业达2790多个,累计产生480多亿美元的产值,有力推动了国际产能合作。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近日表示,现在我国东部加工贸易正在转型升级,一部分产业也向周边国家转移。“我们希望东部地区转移的这部分能够更多地向中西部去,向境外的转移少一点、慢一点,尽可能把加工贸易多留在国内,把根留住。”但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最看重的是资本回报率和企业经营环境优劣程度的差别,所以中西部地区只有提高资本回报率和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才能吸引东部企业和资本向中西部转移,而不是更多地转移到境外的东南亚地区。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财经app
中国财经微信公众号
中国新三板APP
中国新三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