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三板时代 谁来代表企业?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6-05-19 16:03:53

  前言:5000家突破,就已经是后三板时代了,短短五个月(去掉一个月假期),又增加2000家!如此看来,年内破万指日可待!

  涨价潮和高门槛背离了新三板的初衷

  现阶段,监管思路重视量,更重视质,监管风格趋严。券商应声涨价(四月提30%),企业挂牌成本陡然增大了。不仅如此,由于责任趋严,执业风险加大,券商越来越挑剔,考察企业的门槛越开越高,什么利润500万了,必须高新企业了,新媒体无营收不行了??云云。甚至有人感叹,某些券商已经把新三板门槛抬到和创业板差不多了!而券商主办制又把律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绑在券商的战车上,如此下去,新三板创立的初衷越渐行渐远,开板所创立的包容性发展的原则可能要背离了。

  回到「60分准则」

  难道规范高标准严要求错了吗?当然不是,但是,规范是永无止境的,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更是和企业发展的阶段和企业能承受的成本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就像考试,100分当然好,90分也不错,难得60分不是及格么?放眼中小企业,本已被房地产等暴利行业、国企央企挤压的举步维艰,能凑合着活下来维持已经不易,新三板开板时树立的60分准则本是对这种情况的正面回应:在2004-2012年国进民退潮、大跃进式发展房地产导致政府性债务畸高,金融风险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经济持续下滑增长乏力,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政府为激活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活力,振兴中国经济,才开创的第三个全国性证券交易市场,是为“北交所”。这个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础层,最主要的特点便是60分准则所体现的包容性:企业存续2年,无财务门槛,注册制,挂牌周期短,规范成本低??

  60分准则给中国7000万家中小企业带来福音。短短两年多,从不知道不了解,有怀疑,到趋之若鹜,各级政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绩工程在抓,所以才有了今天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需注意的是,这个局面只是数量的突破,这个数量远远超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2810家左右的三板之和,因为有了这个庞大的基数,才有了2015年新三板融资额超过创业板这个硕果。但有了量就够了么?君不见挂牌后持续零交易的企业一堆,买了原始股不能退出的投资者也很多,鱼龙混杂弄虚作假的企业也不在少数,甚至有的企业家很鄙夷的感慨,那家某企业,我很熟悉,那个样子都能上市,这样的新三板有什么含金量,我不愿意与他们为伍,云云。

  什么是新三板的质量?

  是时候做出改变了!转折点就是5000家,后三板时代应该是更重视质的时代。否则新三板不仅不能成为美国的纳斯达克,而且还会沦为中国的证券垃圾场——堆的高高的,臭臭的!新三板如不能解决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问题,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历史将会出现新四板、新五板、新N板,直至最终解决。

  但是,什么是新三板的质?门槛抬高责任趋严就能保证质?如果这个结论成立,那么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的企业都是质优的代表了?但实际上,考察一下创业板开板时的那些企业,当初是什么样的规范程度就知道了,很粗很OPEN,很多企业的规范程度烂的不行。那些企业不是券商推荐的吗?只有利益回报足够大,所谓风险就值得冒,那么责任呢?早被扔一边凉快去了!所以,门槛高和责任严,都不能保证企业成分好!还是那句话,好企业不是挂牌挂出来的,更不是机构做出来的,而是创始人带着团队干出来的!

  但是什么是好团队,又怎样去干事业,却恰恰是审不出来的,这也是我们认为IPO搞审核制背离商业本质的根源。还好,新三板已经实现了注册制。

  新三板的质量,最终的体现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是否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投资回报,这是价值承诺。这个质量是靠结果检验的。在这个结果到来之前,政府应该秉持开放包容的宽松政策环境,机构应在专业服务的基础上,有所担当有所作为,给企业创造价值留出充分发挥的空间。

  警惕危险的信号

  需要警惕的是,三月份以来,股转公司高管不断放风出来,要求券商执业思路从重视数量转变到重视质量上来,并为此举办多期券商新三板业务部培训班。与之相配套的,是执业责任追究罚则的出台。2016年1月29日,全国股转系统发布《主办券商执业质量评价办法(试行)》,2016年4月29日,又发布《自律监管措施和纪律处分实施办法(试行)》,随后,5月10日股转公司公布《2016年4月主办券商执业质量评价结果》,从综合得分来看,91家主办券商,最高得分100,最低得分60。这说明作为新三板监管层的股转公司,监管风格正在趋严,券商压力山大,这种压力正在传递给企业。有的券商已经被迫扮演了二级政府的角色,一方面大幅度提价,另一方面提高门槛,注册制沦为变相审核制,企业刚刚燃起的上市热情,再度受到打压。奇怪的是,股转公司一方面澄清门槛正在提高的传闻,另一方面却鼓励券商自定标准。这在实质上是变相承认门槛提高。

  但这里有两个基本事实需要理清:一是既然券商牌照是国家特许的,则券商就在某种程度上失去普通商业主体可以挑选客户的自由,就像出租车,给了你营运许可证,你可以拒载么?!当然,如果企业不够法定的基础标准,即60分准则,则有权拒绝。要想任意挑选客户,对不起,把牌照还给国家!二是责任严并不等同于风险大,风险大更不是提价的理由,管的严不严,作为专业机构,都应始终如一的勤勉尽责,机构的责任不分券商、律师、会计师都是同等的,各自对专业范围内的工作承担责任,而不能片面强调哪家责任更大,更不能说责任大就提价,否则我们倒要问,券商责任多少钱一斤?我们呼吁价格主管部门该出来宏观调控一下了!诚然,这是问给新三板这个市场所有人的,但主要是管理层,在一线工作的人员很辛苦,他们左右不了公司的政策,只能去执行只能去适应。

  这会导致一方面企业的挂牌成本明显提高(仅四月份就提了30%左右);另一方面,企业的规范成本也高得离谱!机构在帮企业做规范辅导过程中,贯彻了极端保守的思路,同一情况,比如有五种解决方案,机构去选最保守的,最保守的方案机构风险最小,但企业成本却可能最高,因为最保守意味着更多现金出面,而这恰恰又是企业最紧缺的资源!每当这时,企业苦不堪言,却难掌话语权,因为规范似乎永远是对的!

  过度规范是盲目的短视行为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的那样,过度规范背离了国家设立新三板的初衷。从长远看,也是杀鸡取卵的无知之举!因为新三板挂牌是入门,企业往往不可能一进门就能立马融到资,尤其是广大实体经济里中小企业,因为业务类型偏向传统,正是需要资金实现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资金本来就吃紧。付出高额成本却没有得到及时回报,必会助燃悲观消极情绪,这不利于新三板的长治久安!关起门来搞规范是不对的,企业明明可以60分挂牌80分表现,却被机构搞成90分挂牌50分表现,过度规范透支了企业财力,不仅是浪费也是错位。规范是面向未来的工作,只盯住过去为历史填补窟窿是不得要领的胡来。这种所谓规范,把自己沦落为自私自利的生意人,而没有真正站在企业角度为企业服务,也背弃了专业机构所应有的操守。

  后三板时代,谁来代表企业?

  机构作为商业主体,本是通过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来计取报酬,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而当机构沦为监管的延伸和触角,企业就只能靠自己了。但由于专业不对称,大多数企业自身难以掌握话语权,或许可以引入外脑,填补与机构的专业鸿沟,让专业人士代表企业与机构进行对接。另一方面,企业要转变思想,不必盯着所谓大券商不放。实际上,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中小券商,因为进入新三板比较晚,包容性更强,干劲更足。券商无大小,本是不知名的小券商通过新三板走向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本质上,新三板的推荐业务是每家券商都能做的常规业务。依据数量进行排名本身是不科学的:一方面空喊质量,另一方面又鼓吹着数量,不是很奇怪的逻辑么?

  从长远看,需要监管思路的回归,回到设立新三板的初衷来,更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去执行。政府要担任规则守夜人的角色,不能过度监管,须知严刑厉法,只会导致社会行为的萎缩,失去活力。监管要进一步走向开放,放权给市场。推荐和做市资格逐步放开,给企业提供足够的专业资源,不要造成人为稀缺和制度稀缺。股转公司要坚持包容性的原则,做好服务者,推行有活力的政策和规则创新,比如降低投资门槛、根据不同阶段的企业设立不同的交易规则、竞价交易等。机构要坚持正念,做市场的建设者,不能做短视的投机者,一个良性循环可持续的证券市场,是各方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企业在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下,获取所需要的专业资源养分,在新三板的平台上充分施展,优胜劣汰,相信赛马机制比相马机制更可靠!企业最终用价值兑现来证明自己,回报投资者。

  敖客新三板联盟/李明强

  原标题:后三板时代 谁来代表企业?

后三板时代 谁来代表企业?

责任编辑:hn_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