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 题:担保创新助力精准扶贫 金融活水“贷”来致富新路
新华社记者 侯玉杰、李延霞
“三农”发展慢,慢在资金少;“三农”贷款难,难在缺担保。记者调研发现,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扶贫职能,针对农民“融资难”问题,在抵押担保上不断谋求突破,土地流转贷、活畜抵押贷款等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唤醒了广大农村沉睡的资源,引来了金融活水。
“土地资源”轻松变“贷款资金”
长期以来,农民由于缺少抵押物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在农地金融持续发热的情况下,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将原本沉睡的土地资源转变成了“活钱”,拓宽了农民创业融资的途径。
广东银监局副局长任庆华介绍说,广东省承担多项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试点任务,多个试点包含贫困村。广东较早在清远、梅州等贫困地区开展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试点,将金融活水有效地引入贫困地区。
33岁的清远阳山县沙田村农民吴献红就是这一创新产品的直接受益者。2012年9月,吴献红夫妇创办了蔬菜专业合作社。为扩大生产规模,去年吴献红以土地流转的形式,承包了阳山县南村马岭等9个村小组集体土地使用权12年。
有了土地,扩种资金却没有着落。怀着试试看的想法,吴献红向农业银行清远支行申请了50万元“农地流转贷”。今年3月,在申请后还不到一个月时间,50万元资金就到位了。
“农行发放的‘农地流转贷’,不仅解决了我们的资金需求,还解决了基地附近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吴献红介绍说,该项目每年将带动当地300多人就业,并使得附近村民530多人年均增收近4000元。
农业银行阳山县支行行长卢伟锋告诉记者,之所以敢于为土地流转贷款,关键在于政府搭建了规范的经营平台。依托阳山县成立的广东首个县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如果贷款真的出了风险,经营权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流转变现。
农业设施做抵押,有效盘活生产要素
记者调研发现,长期游离于金融系统之外的农业设施,如今也可以用来充当抵押物获取贷款,将有限的资源转换成资金来源,缓解了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难题。
位于甘肃省榆中县的瑞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依托便利的黄河水,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目前已建成日光温室大棚96座,当地农户租赁大棚从事蔬菜种植,逐步走上了致富路。但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合作社需要更多的流动资金,由于没有有效抵押物,融资问题始终没能解决。
正当公司负责人周其生为资金问题烦恼时,甘肃银行榆中支行的客户经理主动找上门。经过详细了解,同意用公司所有的96座温室大棚抵押为其融资1500万元,支持周其生建成了交易市场,日均蔬菜销售30多吨。
甘肃银行公司业务部经理张国杰介绍,在具体操作上,抵押物登记采用了借贷双方签订抵押合同,县主管部门出具抵押证明,县公证部门公证的方法。
通过承包大棚脱贫致富的当地农民罗平平说:“以前我们种菜没有大棚,要是遇上暴雨冰雹就惨了。北方气候寒冷,只能种半年时间,收成低。现在租了合作社的大棚,不仅省下了建棚成本,而且一年四季都能种菜,还不用操心销售问题。”
活畜抵押,真正做活“三农”金融
除了农地、农业设施,金融机构开始“试水”活畜抵押贷款。
甘肃银行董事长李鑫说:“只要人品正、产业好、收益稳,客户有什么就押什么。针对养殖业专门出台的‘活畜抵押贷款’产品,解决了养殖户抵押难、融资难问题。”
天水维亚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天水麦积区中滩镇,主要从事肉猪饲养销售等业务。甘肃银行天水分行在该公司经营周转资金紧缺关头,用企业15000余头存栏肉猪抵押,发放活畜抵押贷款1000万元,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作为当地肉制品主要供应者,天水维亚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除了收购当地的农副产品,还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带动当地30多位农民就业增收,张国杰介绍说。
在推行“活畜抵押贷款”中,甘肃银行天水分行主动与当地畜牧兽医局建立合作,利用他们工作人员的专业特长和定期上门检疫的便利,配合抵押物监管。
甘肃银监局副局长柳楼表示,银监局对金融扶贫开发工作采用了差异化的监管措施,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为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接地气”的产品和服务,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扶贫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