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沈寂逝世 代表作《一代影星阮玲玉》

来源:东方网
2016-05-17 17:34:13

编剧沈寂逝世 代表作《一代影星阮玲玉》

沈寂近影

编剧沈寂逝世 代表作《一代影星阮玲玉》

香港导演关锦鹏把《一代影星阮玲玉》搬上银幕,张曼玉出演阮玲玉。

  东方网5月17日报道记者从上影集团获悉,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沈寂2016年5月16日19点55分在上海市六人民医院病逝,享年92岁。

  “父亲走得很安详,给了我们一些安慰”,沈寂小女儿汪清说,今年春节后,沈寂因肺部不适住进医院,已有三个月,“他气喘得厉害,我们劝他进医院检查。但他说手头还有一部书稿,因此一直抓紧写作,直到那天上午终于完稿,才答应下午去医院检查。没想到入院以后的状况,每况愈下……”

  汪清说,父亲平生最爱三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三是与人交流,“他写了一辈子,对他来说,写作是一种享受。”沈寂去年出版的《昨夜星辰——我眼中的影人朋友》正在解放日报连载,“入院后,他总是让我们给他念报上的连载,只要听着报上的内容,他就安静、舒缓下来了。对父亲来说,最遗憾的可能是没看到他最后几部书稿的出版,有一本《话说百年上海滩》听说6月就要面世了。“

  沈寂,原名汪崇刚,浙江奉化人,1924年9月生于上海。孩童时因家庭关联遭绑票,以后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他曾转到苏南加入新四军。在大学读书时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关进日本宪兵队上刑罚,肄业于复旦大学西洋文学系。后来他写小说、编刊物,结识了当时活跃于上海文坛的柯灵、张爱玲、徐訏等不少作家,亦熟悉商贾巨富如黄金荣、杜月笙、哈同等“大亨”、“大班”,成了写老上海人物的行家里手。

  上世纪40年代,沈寂以小说创作见长,出版过《捞金印》、《两代图》、《盐场》、《红森林》等小说集。他早期的短篇小说《盗马贼》、《大草泽的犷悍》、《被玩弄者的报复》,连续三期刊于柯灵主编的上海老牌杂志《万象》上,这在《万象》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柯灵在编后记中推荐道:“这里想介绍的是《盗马贼》,细读之下,作者自有其清新的风致,沈寂先生是创作界的新人,这也是值得读者注意的。”

  沦陷时期的上海,形势愈发吃紧,《万象》常遭敌伪审查,柯灵不时受到传讯,直至被捕,刊物难以为继,至第四年第六期后被迫停刊。筹备复刊时,柯灵为不引起敌伪注意,举荐沈寂担当执行主编,编辑部就设在沈寂寓所。

  沈寂与文艺报刊早有缘分。在复旦大学西文系就读时,他就与后来成为外交家的王殊等同学组成文学社,编辑油印刊物《青的果》。他的第一篇小说《暗影》刊登在顾冷观主编的《小说月报》上。他常常在敌伪时期的刊物《女声》、《杂志》上发表抗战小说。这些刊物的编者如关露、鲁风等,其实都是打入敌伪的地下党。

  沈寂在上海抗战胜利后第一张报纸《光化日报》做过记者,采访了国共两党不少要人,又与董鼎山、沈毓刚、钟子芒分别担任《辛报》编辑,继而接手陈蝶衣主编的《春秋》与《西点》杂志,又自办人间书屋出版社,出刊《报告》周刊,延聘徐中玉、姚雪垠任主编。这三种杂志,一直坚持办到解放前夕被勒令停刊。

  1948年夏天,沈寂收到香港永华影业公司一纸信函,该公司上海办事处通知他,选中了他的两部长篇小说《红森林》和《盐场》,拟购买版权改编电影。

  1949年初,沈寂携新婚妻子朱明哲,来到香港永华公司正式担任电影编剧。在香港不到三年时间中,他先后为永华、长城、凤凰、五十年代等影业公司编写了《狂风之夜》、《神·鬼·人》、《白日梦》、《中秋月》、《蜜月》、《一年之计》、《水红菱》等十余部电影剧本。他与著名导演朱石麟以宣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及民间风俗礼节为题材,合作编导的《一年之计》,在1956年获得中国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年度优秀影片荣誉奖。《中秋月》于1988年被香港《电影》双周刊评选为中国十大名片之一。

  上世纪50年代初,沈寂从香港回沪,此后一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四人帮”粉碎后,他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科幻电影剧本《珊瑚岛上的死光》。

  在这之后,沈寂转向传记文学创作。1984年,沈寂创作的人物传记小说《一代影星阮玲玉》在《解放日报》连载,引起轰动。后来出书,初版首印即达十万册。

  以小说形式再现阮玲玉短暂而坎坷的一生,这是沈寂早在四十年代就已萌生的想法。他在香港影业界,先后访问了与阮玲玉共事过的前辈影人如林楚楚、卜万苍、费穆等,曾有过与著名导演朱石麟合作编导阮玲玉传记影片的打算。程步高还专门陪沈寂去采访影星胡蝶。从胡蝶那里,沈寂知道了更多阮玲玉的往事旧闻。胡蝶对阮玲玉有颇高评价,说她的演技是“超人一等的”,“能演各种角色,而且演得都很像”。通过采访,沈寂了解到,这两位中国电影明星有着高尚艺德与珍贵友谊。

  《一代影星阮玲玉》后来被拍成二十集电视连续剧,香港导演关锦鹏[微博]将小说搬上银幕,张曼玉出演主角阮玲玉。

  接着,沈寂写出第二部传记小说《一代歌星周璇》,亦首印十万册。他先后采访了周璇从少女时代就引为知己的刘琴,又采访了“明月歌舞剧社”创办人黎锦辉。沈寂笔下的周璇,更真实、客观、公正,令读者信服。阮玲玉与周璇的两部传记小说的写作成功,为沈寂赢得极大声誉,使他成为身在电影界,名在文学界的“两栖作家”。

  沈寂虽然祖籍浙江奉化,但出生在上海。因父亲是上海宁波同乡会发起人之一,沈寂从小就读上海同乡会附属小学。沈寂父亲在上海滩从码头扛工做起,到成为旧上海数一数二的棉花商。对沈寂来说,父亲的奋斗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父亲有喜欢看戏看电影的嗜好,沈寂从小就随父亲在上海各大戏院、影院跟进跟出。由于儿时受父亲的影响,再加上后来长期在报刊界厮磨,沈寂知晓不少当时形形色色人物。他深有感触地说:“我对老上海的熟悉,就因为置身其境,亲眼目睹,其人物故事本身就显得十分生动。我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就写不出老上海的各色人物,即使写出也未必真实。”

  上世纪80年代,贺友直与沈寂为《哈哈画报》推出“百年上海滩”专栏,连续刊载了三年,后来又共同创作“西方名人的幽默”、“我的童年趣事”等系列作品。沈老说故事,贺老以白描的画面勾勒出故事场景。两人配合默契,各展所长,完成了一项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创作,也成就了一段作家和画家合作的佳话。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内部放映的香港片《反毒英雄黄金荣》,把贩毒者美化为反毒人,歪曲事实。沈寂决定写一部真实反映黄金荣在旧上海生涯的小说《大亨》。当时沈寂居住在金陵西路一间朝西的阁楼里。大热天他伏在临窗的小桌上写作,赤膊上阵仍汗流不止,老伴不时地用毛巾浸冷水盖在他的肩上,为他擦汗降温。他一边写作,《新民晚报》一边连载,像接力赛一样。连载不到半月,已好评如潮,引来人们的街谈巷议。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给他写来热情洋溢的信:“连载大作《大亨》引人入胜。我三十年代在上海读书、做事,和一般未在上海的读者感受不同。我不认识你,猜你是个老先生,因为写上海社会如此手法不凡,非后生可及。”后来,《大亨》连载完毕,准备结集出版,需要配插图,恰巧华君武途经上海,听说此事,马上推荐上海画家戴敦邦操刀。《大亨》初版印了十三万册,各媒体给予报道宣传及高度评价。由此开始,沈寂将写作的触角转到了老上海领域。这之后,沈寂还写过以哈同为主角的长篇小说《大班》,写活了一个外国商人在中国神奇发迹的形象,以及大世界创始人黄楚九传记小说《大世界传奇》等。

  沈寂晚年笔耕不辍,先后写作及主编了《老上海奇闻》、《老上海南京路》、《老上海电影明星》等十余部“老”字号的文集与大型画册。他不用电脑,一直是最传统的方式——用笔一个字、一个字写作,新著《昨夜星辰:我眼中的影人朋友》去年刚刚出版。

  晚年的沈寂还有三大心愿:其一,期望能与夫人在2017年共庆白金婚——结婚50年为金婚;60年为钻石婚;70年为白金婚。其二,整理、出版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其三,再写一本类似《昨夜星辰》的书,写他所熟悉的电影界之外的朋友。

  惜哉,“故事大王”还是带着他满肚子的掌故先行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