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平凉市崆峒区:贾洼村“穷窝”迈小康

作者:薛朝华 来源:中国日报
2016-05-17 14:36:03
分享

“再过几个月就搬进小康屋了,我打算在原来住的地方改造几间牛棚,家里也能把钱赚。”在崆峒区白庙乡贾洼村村民田红虎家的农家小院里,这位朴实的农家汉子一脸憧憬着幸福生活的前景,向记者诉说着他的“小康”计划。而在几年前,贾洼村这个北塬上的小山村还是荒凉的“穷窝窝”,村民们住着破旧不堪的老房子,守着几亩薄田,过着清苦的日子。

5月15日,经历一场阵雨后的白庙塬满目苍翠,空气清新,山川田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景象。中午时分,记者一行来到贾洼村。

走进贾洼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新颖别致的小康住宅,“高大上”的健身广场和村里的现代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折射出美丽乡村建设给贾洼这块土地注入的生机与活力,周末从城区徒步到这里“驴友”总会在这里驻足观望……

“如今行走在贾洼村,不仅可以吃到地道的北塬蒸鸡,而且村里处处可以看到不同的美景。” 高玉芬作为平凉城区一名资深的徒步驴友,见证了这个小山村的一路变迁。“记得2014年8月的时候,一场大暴雨造成了这个村一些农户受灾,整个村子当时死气沉沉。”“驴友”高玉芬告诉记者,你看现在,我们徒步累了可以在文化广场上休息,还可以看到各类花卉以及接杏、核桃、梨树等乡土树种,和小时候的老家一模一样,在这里找到了小时候农村的感觉。

要想建成100户的小康屋,钱从哪里来?有了钱,该如何规划呢?

崆峒区白庙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麻广勤给记者找到了答案。他介绍,贾洼村从去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争取整合了中央移民搬迁、“两个共同”、危旧房等项目,投资额度达到了5959万。“我们打破了原来的‘马路阵’‘棋盘式’传统布局思维,专门聘请了省规划设计院按照组团式曲径通幽的设计要求,编制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借鉴了城市社区建设理念,展现了乡村风貌,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现。”白庙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麻广勤如是说。

房子修好了,基础设施配套全了,产业还得跟上去。“我们贾洼村村距平凉中心城区8公里,交通方便,村民主要发展畜牧养殖、劳务经济、乡村旅游三大产业。”贾洼村党支部书记赵彦海对记者说,“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现在我们建成了村级养羊场1处,发展绿生源全自动标准化订单养鸡场1处,种植全膜玉米1500亩,2015年实现人均纯收入7300元。”

在赵支书的介绍下,我们认识了村上的其中一个“致富明星”贾军军,现在他养起了5000多只鸡,收入最多的时候一年就挣了30多万。谈起奔小康的日子,他感慨地说:“原来人老祖辈住在沟边上,没有想到现在能住上这么亮堂的房子,更没想到自己办了个养鸡场,回想起现在的生活感觉就放电影。”

临走时,记者站在贾洼村中心地带制高点看到灰顶白墙的农家院落错落有致,宽阔的硬化路连接着各家各户,平坦整洁的健身广场上不时传出欢声笑语……这一切,无不显示出优美田园风光与浓郁现代气息的完美融合,“双鱼型”的规划格局如今成为绽放在北塬上的一个璀璨新亮点。

据《平凉市志》载,1936年红25军军长徐海东经平凉时驻扎在贾洼村旧庄灵官庙后及时派兵向贾洼村北面虎山墩的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夺取了虎山墩后撤离。当时贾洼村许多民众亲眼目睹了这一壮举。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为防范陕甘宁边区红军进攻平凉,加强了对虎山墩的军事碉堡构筑,并与贾洼村、大坡头两个碉堡形成三角形的城北军事防线,看守平凉城,直至1949年平凉解放时国民党军队才撤离。

目睹村庄一天天发生着可喜变化,村民们甜在心里,乐在脸上。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贾洼村还充分挖掘“天台夜月”历史人文景观和红色的文化内涵,利用景观、小品等建筑元素,营造了闲情逸致的乡土情怀,对本村生产生活和文化元素进行了深度挖掘整理和展示,组建了秦腔、社火、舞蹈和篮球等问题社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枯燥的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明。据了解,截止目前,贾洼村建成安居工程100户,配套完善了社区服务中心和公共服务设施,修建日光温室10座,平整游园采摘区土地50亩。实现电话、网络、有线电视“三网”入户全覆盖。“嫁接”传统种养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平台。栽植各类苗木21种6.9万株,绿化面积突破了21000平方米。(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薛朝华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