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集结号吹响后,崆峒区以三大贫困片带为主战场,紧盯 2016年在全市率先实现基本脱贫这一目标,全区上下以“往前冲”的精神、“敢探路”的勇气、“一起上”的格局、“认真抓”的劲头,扑下身子实干,铆足劲头苦干,用足各项政策,集中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金,融合各种资源,全力以赴补短板,千方百计提弱项,倾心尽力惠民生,贫困乡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贫困群众收入实现了大幅提升,全区贫困发生率由 2013年的 14.9%下降到 5.7%,贫困村占全区行政村的比例由 2013年的 41.7%下降到 17.46%。" />

甘肃平凉市崆峒区:全力补短板、率先奔小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来源:中国日报
2016-05-17 13:29:18
分享

立下愚公移山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集结号吹响后,崆峒区以三大贫困片带为主战场,紧盯2016年在全市率先实现基本脱贫这一目标,全区上下以“往前冲”的精神、“敢探路”的勇气、“一起上”的格局、“认真抓”的劲头,扑下身子实干,铆足劲头苦干,用足各项政策,集中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金,融合各种资源,全力以赴补短板,千方百计提弱项,倾心尽力惠民生,贫困乡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贫困群众收入实现了大幅提升,全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14.9%下降到5.7%,贫困村占全区行政村的比例由2013年的41.7%下降到17.46%

511日召开的全省精准脱贫暨双联行动考核表彰大会上,省委、省政府对在2015年度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中脱颖而出的18个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以及34名贫困县县委书记、县长进行了隆重表彰,崆峒区领导班子及崆峒区委书记陈铎受到表彰。

解剖麻雀摸清现状——底数实、对象准。

王昇,小马村张潘社人,全家5口人,养牛2头,旧砖瓦房460平方米,贫困原因缺技术,2015年脱贫;张毅,白土村壑岘社人,全家5口人,养牛3头,旧砖木平房60平方米,贫困原因缺资金、缺技术,2015年脱贫……”翻开崆峒区大寨乡贫困户档案,贫困户各类信息详细记录。

“建成全面小康,首先要突出问题导向,始终把底数清、对象准作为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针对性和精准性的基础工作,全力抓好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认定、致贫原因分析及帮扶措施的制订,为全面实施精准帮扶奠定坚实基础。”崆峒区委书记陈铎多次强调摸清“家底”的重要性。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是首战,如何确保首战告捷?

崆峒区及时抽调1.03万名党员干部,组建105个帮扶工作队进村入户,深入贫困人口分布集中的麻武、峡门等南部阴湿林缘区,安国、西阳等北部干旱山塬区及少数民族聚居区三个贫困片带,采取一算农民收入支出账,二看住房、家庭资产,对照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减贫指标的“一算二看三对照”方式,认真执行农户申请、入户核查、村民代表评议、村“两委”审议、村级公示、乡级复核公示、区级核准公告“七步走”程序,共识别出贫困村105个、贫困人口3.38万人。在全区成立了17个乡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站和105个贫困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室,全面推行“853”挂图作业,与国家统计局平凉调查队建立了2.25万贫困人口收支动态监测机制,实现了扶贫对象的精准化、科学化管理。

通过扑下身子般把现状,崆峒区摸清了贫困群众的底数。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施策,逐村逐户想办法、找路子,把扶贫资源和帮扶措施精准落到贫困村、贫困户,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提高扶贫成效。

崆峒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全区105个贫困村和3.38万贫困人口,认真梳理基础设施欠账、公共服务短板、产业发展弱项,编制了区、乡、村、户四个层面的精准扶贫规划和到村、到户的“帮扶清单”,建立了区、乡、村三级精准扶贫“任务书”和“施工图”,因户施策,对症施策,着力实现贫困户有增收门路、有致富技能、有安全饮水、有安全住房、有医疗保险、有养老保险,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脱贫目标值的“六有一达标”以及“两后生”等学历型技能培训落实到人,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费和助学金政策落实到人,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落实到人,农村低保、新农合、五保供养和农村特大病救助等政策落实到人,计划生育奖励政策落实到人,增收产业技术培训落实到人,创业型、开发性、公益性就业岗位安置措施落实到人的“七到人”。同时,紧密结合省市“1+17”“2+19”意见方案,研究制定了区上“2+20”精准扶贫实施意见和方案,以过细过实的措施保障省市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卯足劲头对症下药——挖穷根、补短板。

一川两塬、三大贫困片带,这是崆峒区无法回避的现实条件。

特别是随着扶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居住在麻武、峡门等南部阴湿林缘区,安国、西阳等北部干旱山塬区及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群众,是贫困的“硬骨头”,扶贫的难度更大。

记者从崆峒区扶贫办了解到,面对扶贫攻坚工作量大面广的实际,该区强化短板意识,采取边干边争、先干后争、整合项目、自筹资金、欠账建设等办法,坚持标本兼治,破解瓶颈,根治顽疾,切实增强了贫困乡村的发展后劲。

“我们做梦也想不到,走了几辈人的架子车路,说变就变成了平展展的水泥路,你看看现在多方便啊。”在麻武乡端里村,村民董勇指着眼前穿村而过的硬化路,喜不自禁。

地处崆峒区南部阴湿山区的麻武乡端里村,是崆峒区一个相对贫困的村庄,山多资源少、沟多平地少、产业单一,曾是端里村贫困状况的真实写照。

说起村里以前的交通状况,村民王英更是深有体会:“以前的路坑坑洼洼,有些地方农用车都过不去,甚至有半米深的槽子,我开三轮车拉麦子就翻过三次车,别提多费劲了。就因为路的问题,好多人几年都进不了一回城里。”回想起村里以前的路况,王英一脸的苦相。

基础不强,扶贫成空。围绕改善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基础条件,崆峒区着力实施建制村通畅、“美丽乡村”示范村道路建设、农村路网改善“三大工程”,完成行政村道路硬化(铺油)410公里,村组道路砂化177512公里,实现了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全覆盖;新开通公交线路10条,新建行政村客运班车停靠点105个,新增通客运班车行政村93个,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95%

“我原来住在塬西边山上的土坯房里,一到下雨天,满房子漏水。交通和吃水都困难得很,家里娃娃上学要走3公里多的山路。去年精准扶贫,在乡村领导的帮助下,我享受到5万元的精准扶贫无息贷款,又从亲戚朋友跟前借了些钱,建起了新房子,紧挨着公路,娃娃上学也方便多了。”在白庙乡贾洼村“美丽乡村”示范点,刚刚搬进新居的贾永刚见到记者滔滔不绝。

崆峒区立足贫困村实际情况,把改善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作为重大突破,“挪穷窝”、“拔穷根”,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将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83341万平方米,实现了61个脱贫村安全住房全覆盖。对生活在南部阴湿林缘区、北部干旱山塬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8327.48万平方米,统筹配套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和公共服务,使贫困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脱贫攻坚产业引领——内动力、新引擎。

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扶贫支撑。在崆峒区委副书记、区长赵小林看来,传统的农业生产把农民群众束缚在了土地上,部分贫困户只能“等、靠、要”,思想观念守旧,这是导致长期不能脱贫的主要原因。精准扶贫攻坚战打响后,崆峒区用改革创新的思维和办法破解精准扶贫中面临的体制瓶颈、机制障碍和深层矛盾,充分通过政府引导、政策帮扶来激发扶贫开发的内生动力。

该区按照“塬果川菜全区牛”的产业扶贫思路,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肉牛、果菜等多元富民产业,大力实施“万千百十”规模养牛、北部塬区果产业整塬推进、设施蔬菜整川推进“三大工程”。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建成规模肉牛养殖小区118个,果树经济林达到14.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02万亩,种植油用牡丹5539亩。

“以前,看着别人养牛挣钱,我却没有发展资金,眼睁睁地看着挣钱机会错失。去年,有了精准扶贫贷款,我贷了5万元,牛棚修起来了,牛也养起来了,小康的日子也快了!”近日,峡门乡颉岭村村民马畔单信心十足地说。

前段时间,去往白水金伟源特色种植示范园采摘草莓的游客络绎不绝,示范园一周销售收入达万元以上。

在示范区打工的刘淑玲是附近村民,如今已是一名技术工人,每天早上7点准时到离家不远的示范园上班,晚上7点下班,一年收入2万多元。“以前要照顾孩子,无法外出打工,现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既能照顾家里,也能挣些钱补贴家用。”

崆峒区坚持把精准扶贫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依托崆峒山、太统山等国家级旅游景区,以崆峒西沟、寨子街、鸭儿沟等旅游专业村建设为带动,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游园采摘、民俗体验、品牌农家乐等新型旅游业态,带动贫困群众就业1万人,在保护好青山绿水的同时,又让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成为群众致富的新引擎。

崆峒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生动实践,正在改变着山区群众贫困面貌,在美丽的崆峒山下唱响了一曲激昂的率先脱贫战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