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峰:经济L型走势下,消费将引领"中国制造"新风潮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2016-05-11 10:43:49

  核心观点:5月9日,《人民日报》刊登署名专访稿件《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王振峰解读认为,制造业是左右中国经济L型走势的关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为“中国制造”培育新动能。在抓住创新驱动、“一带一路”等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还要以消费转型升级来带动“中国制造”发展的新风潮。

  5月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署名专访稿件《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这是时隔4个月以来,党报再次发表“权威人士”问诊把脉中国经济的重磅文章。其中,“权威人士”有关当前我国经济是L型走势等判断,引发舆论极大关注。

  近段时间以来,一些海外评级机构和分析人士“唱空中国”的言论此起彼伏,调门也一直在拉高。这些“唱空”的行为和论调有没有夸大其词,甚至是严重误判?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其经济基本面有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及远景如何?笔者认为,这次《人民日报》专访权威人士,有助于大家对当前中国经济走势有一个更加客观理性的判断及预期,以避免被“云山雾罩”迷住双眼。

  5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经济数据。2016年4月份CPI同比上涨2.3%,PPI同比下降3.4%。物价微幅上涨,而工业品价格却环比上涨、同比下降。从4月份两大宏观经济数据来看,短期需求面仍较为疲软,经济减速的下行压力依旧较大。同时,笔者注意到,一季度以来,我国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房地产三大领域的投资出现明显上升。其中,工业制造行业的生产、价格、库存和企业利润等方面,虽然尚未从景气谷底真正走出来,但相较前期呈现明显改善的迹象。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实心”,可以说是左右中国经济L型走势的关键。当前国内制造业面临的困难,既是受到国际经济低迷和出口受阻的因素影响,也与国内需求不足有关;更重要的是,还涉及到推进转型升级的新动能问题。可以说,“中国制造”是前瞻中国经济走势的最好视角。促进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唱空中国”的论调就站不住脚。

  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深化改革新的重要内容,也是重头戏。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与制造业转型升级息息相关。我国当前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一大发展“短板”,政府必须积极引导,让创新及资源要素向高附加值、绿色低碳、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品牌的现代制造业企业集聚,力求通过现代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国制造”培育新动能,但制造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变,还在于抓住创新驱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支持产品出口及企业“走出去”等难得的发展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速转型升级。笔者以为,面对日趋强化的要素资源约束以及复杂多变的内外形势,当前中国制造业不仅需要企业在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苦练“内功”,也需要政府注重政策引领,加大引资、技改及人力等扶持力度。

  当前,制造业新增长点及支撑力略显不足是一大问题,创新能力不足就必然导致产品竞争能力不足,产业难以可持续发展。要争夺未来经济制高点,人才尤其高端人才是关键。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国外技术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双重竞争性挑战,要想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就必须倾力打造“中国制造2025”,把“互联网+”变成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培育“MADE IN CHINA”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制造”的希望,关键还在于我国消费转型升级的优势转化。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已经从传统“供给导向型”转变为“需求导向性”,进入了一个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新阶段。消费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同时,也在深刻影响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及嬗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消费将深刻改变“中国制造”!

  “十三五”时期,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引领下,政策牵引将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将进一步加快。尤其是围绕“互联网+”的信息消费需求,将使整个市场流通体系发生变化,并形成诸如旅游、养老、健康、教育等新的市场需求,而基于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等的新业态也将绽放新的风采。消费层次的提升、消费结构的改善,推动消费市场转型升级,尤其是消费环境的营造,将给“中国制造”带来新的机遇。企业要牢牢把握好消费升级的机遇,紧跟消费市场新变化的特点和趋势,组织好投资、创新和生产,创新消费供给,满足并创造消费新需求,以消费转型升级带动“中国制造”发展的新风潮。(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