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治穷窝”搬出新天地

作者:吉哲鹏、侯文坤 来源:新华社
2016-04-19 17:33:49

  新华社昆明4月19日电 题:云南:“治穷窝”搬出新天地

  新华社记者吉哲鹏、侯文坤

  两层楼的小洋房、60平方米的农家小院,还有规划中的集体养殖场和农家乐……这是村民李映芹搬入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卡斯镇大干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的生活。

  李映芹原来的家,在离安置点10多公里外的大山里,自然条件恶劣。头些年,村里有个人得了阑尾炎,就因为山路不便耽误了时间,导致阑尾穿孔,差点不治。

  “住山里,连卖头猪都吃亏,交通方便的地方可以卖9块钱一斤,我们村里就只卖得8块钱一斤。”44岁的李映芹回忆说。

  在保山,像这样因生存环境恶劣、长期积贫积困的村子不在少数。“十二五”以来,保山市对2万多贫困人口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建成了一批集中安置点。

  如今,李映芹住的“新村”紧靠云保二级公路,“三通一平”已经完成。公路边还建了几间门面房和十多个摊位,供“新村民”买卖自己种的农特产品。

  李映芹生活的变化成为保山乃至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治穷窝”的缩影。近年来云南全力打造“筑平台”、“拔穷根”、“换穷业”、“增投入”、“治穷窝”五大精准扶贫品牌,成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

  其中,面对“一方山水养育不了一方人”的贫困现状,易地扶贫搬迁成为撬动贫困群众奔小康的支点。云南省扶贫办副主任陈国宝认为,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每投入1万元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实际撬动4万-6万元其他资金参与易地搬迁工程建设,成为一项花小钱办大事的扶贫工程。

  “杠杆效应”直接体现在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上。在普洱、保山、曲靖等地,搬迁群众告别了昔日偏、远、陡、穷的恶劣环境,贫困群众出行交通方便了、离集镇近了、信息灵了、就业机会多了。

  在拉祜族苦聪人聚居的普洱市镇沅县恩乐镇复兴村大平掌安置点,宽敞的广场、崭新的科技文化活动中心以及广播电视设施配套完善。随便走进一户苦聪人家里,太阳能、电视机、沼气灶等生活器具一应俱全。但在八九年前,这里还是生产“种一山坡,收一箩筐”的光景。

  镇沅县扶贫办主任陈菊介绍,2006年大平掌易地安置点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各类苦聪人扶贫资金累计投入2.1亿多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22个,建成易地扶贫安置点9个,转移安置丧失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特困苦聪人610户3000人,基本解决了3447户1.06万余人的温饱。

  “这占全县苦聪人总数的69.9%。苦聪山寨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苦聪人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渐增强。”陈菊说。

  据了解,多年来,云南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2016年还将易地扶贫搬迁18万户67.7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3万户40.6万人。

  记者从云南省扶贫办获悉,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目前云南以县为主体,组建了111个县级融资平台,并组建省级平台,及时向93个县(市、区)投融资主体注入18.6亿元资本金。

  据农发行云南省分行介绍,截至今年3月末,农发行已累计审批云南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11个,审批金额792.44亿元,涉及109个县(市、区),实现贷款资金投放的项目107个,覆盖全省所有贫困县,累计发放贷款251.85亿元,已支付使用资金83.3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