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姚明为自己所牵头成立的中职联公司而动作频频,在完成公司地址考察及与严晓明、袁超会谈后,又与篮协进行了首轮面对面交流。种种迹象表明,姚明此次亲自挂帅变革联赛的决心很大。他即将迎来自己最新的一重身份——联赛的变革家。
姚明自2009年5月在NBA季后赛受伤后,其职业生涯蒙受了重大危机。尽管在休战一个赛季后,姚明曾短暂复出又征战了自己生涯最后5场比赛,但实际上他的球员身份在2009年夏天就开始就有所转变。
2009年7月,姚明收购了曾培养自己并征战过多年的CBA主队——上海大鲨鱼俱乐部。在阔别CBA联赛多年以后,姚明便以上海队老板这一全新的身份,在CBA赛场上频频出镜。
姚明的入主与一系列运作,使得自他离开后战绩长期萎靡不振的上海男篮重获生机,2009-10赛季,上海队触底反弹闯进了联赛四强。此后几个赛季,上海队又多次进军季后赛。包括阿里纳斯在内的知名球星,因为姚明而慕名来到CBA加盟上海队。
2011年7月20日下午2时,姚明在上海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退役。至此,姚明的运动员身份正式画上了句号,他的工作重心全部转移到上海俱乐部的发展建设方面。
姚明退役后的第一个重大决定,是步入大学校园进修课程。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姚明最终选择了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就读于计算机与金融的相关专业。2011年11月,姚明正式赴上海交大报到,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在上海交大就读期间,为了避免“名人效应”引起轰动,从而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校方对姚明进行了特殊照顾,在某些专业课程方面为其单独授课。但在一些公共课程上,姚明仍然会选择直接上课的方式,这也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围观。
在圆了“求学”梦想之后,姚明又走上了“从政”之路。2013年,姚明担任了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并首度出现在全国“两会”上。至2016年,姚明已经连续4次参加全国“两会”。由于其身高优势,姚明每每成为摄影镜头捕捉的焦点。
姚明出席全国“两会”绝不甘于只做一个旁听者,他每年都认真准备并提交自己的建议,主要是涉及到国家体育产业方面的。2014年4月举行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姚明做了《取消赛事审批激活体育市场》的发言。他的意见很快得到了中央的重视,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但逢体育领域有重大活动,姚明经常会成为受邀出席的对象。2015年2月10日,姚明接受了北京冬奥申委颁发的聘书,成为了北京申办冬奥会的形象大使。2015年7月31日,姚明在冬奥会申办现场完成了自己的陈述。随后进行的投票结果显示,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姚明为此助上了一臂之力。
2016年3月,由姚明牵头、18家CBA俱乐部共同参与的中职联公司宣告成立。姚明出任该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由此将自己的工作重心偏移到这一领域。至此,姚明开始拥有了又一重新身份——联赛的变革家。
中职联公司起步于今年年初的CBA全明星赛期间,当时18家参与的CBA俱乐部已基本达成了共识,并向工商局提交材料申请注册。这意味着中国篮球职业化开启了新的起点。
新成立的中职联公司主要有以下几点诉求:1、拿下CBA联赛的经营权和商务权;2、实现裁判的职业化;3、实现球员工资透明化;4、保障球员利益最大化。由此可以看出,中职联公司的宗旨在于努力推进中国篮球职业化的进程。
中职联公司没有中国篮协入股,仅由现存的CBA俱乐部共同组成,因此其专业性更强,褪除了官方色彩,为中国篮球的“管办分离”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就在中职联公司问世后不久,中国篮协也宣布了自己对于“管办分离”相关改革的解析。篮协确认未来会开办CBA联赛公司,并表示这与中职联公司并无直接关系。篮协还宣布,将会把CBA的商务权和赛事推广权授予CBA联赛公司。如此一来,便与与姚明牵头成立的中职联公司,形成了利益上的直接对立。
尽管篮协负责人宣称,他们无权干涉俱乐部自行出资成立公司的行为,并表示如果两者之间达成共识可以进行合作。但从篮协牢牢掌控联赛的商务权和赛事推广权来看,中职联想要达成自己的利益诉求,其前景将十分艰难和曲折。
姚明和他牵头的中职联公司面对如此境地,也在很多人的预料之中。因为他们的这种行为,一定程度上会被视为俱乐部的“结盟造反”与“另立中央”。类似的行为早在CBA联赛起步初期,就曾经出现过。
事情发生在1998年11月底,鉴于当时CBA的种种不职业行为,共有7家CBA俱乐部的老总私私下达成决议,试图联手筹建一个“职业篮球俱乐部联盟筹委会”,以推进联赛的职业化。这其中,就包括姚明所效力的上海男篮俱乐部。
同年12月17-18日,这7位老总齐聚上海,正式宣布 “职业篮球俱乐部联盟筹委会”的成立。由于中国篮协并未参与其中,甚至预先不知道此事。因此,这次上海会议在当时被视为了“另立中央”。
在这次“另立中央”的行为过后,各家参与的俱乐部又于1999-2000赛季,先后发动了两次“结盟造反”。其中一次名为“反耐克行动”,另一次则是“抗议前卫奥神合并”。这两件事在当年的CBA轰动一时。
“反耐克行动”涉及到的是装备赞助的问题,早在1995年CBA刚刚成立时,耐克便成为了联赛的装备赞助商,负责向参赛各队提供球衣和球鞋装备。双方当时签下的合同为4年250万美元。
时任上海男篮总经理的李耀明对此颇为不满,他认为CBA球员们的穿鞋权被“贱卖”了,因此借着“另立中央”的东风,联合了其他9家与耐克产生矛盾的俱乐部,试图从耐克手中夺回穿鞋权并重新签约。因此被称为“反耐克运动”。
这次联合行动令耐克和篮管中心都感受到了压力,尽管篮协从中调解,但双方分歧依旧难以达成共识。好在这份合同很快就将到期,因此耐克最终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在合同彻底到期后,耐克也放弃了CBA主赞助商的身份,各队自行选择品牌签约,CBA的装备赞助一度进入了百花齐放的阶段。
尽管“反耐克运动”取得了最终胜利,但“职业篮球俱乐部联盟筹委会”的日子并不好过。迫于体育总局和篮管中心的压力,1999年2月18日,仅存在了两个月的筹委会宣布解散,CBA俱乐部的“另立中央”最终早早夭折。
到了这一年的下半年,1999-2000赛季CBA联赛开始前,又发生了“抗议前卫奥神合并”事件。事情的起因在于此前参加1998-1999赛季的新军奥神队,与刚刚升入CBA的前卫男篮,两家试图以合并重组的方式,重新注册两支俱乐部参加CBA,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除奥神与前卫之外的另10家CBA俱乐部认为,前卫奥神合并既超过了篮协规定的注册截止日,合并后仍以两支球队的名义参赛,容易产生猫腻甚至不道德行为。这10家俱乐部态度强硬,表示如果抗议无效将联合退出联赛。
CBA由此面临着停摆的危险,在体育总局的强势介入下,篮协最终同意了这10家俱乐部的要求,前卫与奥神合并成为一支球队参赛。1999-2000赛季的CBA终于摆脱了停摆危机,如期揭幕并顺利结束。
由以上的历史来看,在面临共同的利益诉求时,多数CBA球队往往会联合起来采取统一行动,甚至不惜“对抗”篮协。在不涉及到经营管理权根本问题时,“反耐克行动”及“抗议前卫奥神合并”,都在他们的坚持下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而一旦涉及到“另立中央”这种根本大计时,篮管中心乃至体育总局的反应是强烈的,1998年12-1999年2月的那次行动最终草草收场,这也正是姚明为首的中职联本次所面临的类似的局面。
日前,姚明在就中职联公司的相关问题接受采访时,否定了对CBA进行“革命”的说法,表示“希望对联赛进行一些改良”,让联赛“变得更加健康、更加向上。”由此看来,姚明很可能希望通过较为温和方式达成自己变革的目的。
姚明与篮协的第一轮协商已经开始了。他表示俱乐部是联赛的参赛主体,俱乐部的积极性需要保护。由此不难窥视出姚明推进中国篮球职业化进度的决心。
中职联公司能否成功拿下联赛的商务权,从而取得CBA的主导地位,将是此次协商的关键。可以预期协商的过程很可能是漫长的,会谈双方想要消除分歧达成一致还有较长的博弈过程。
无论这一次的变革最终上演怎样的结局,姚明以一个联赛变革家的身份出现都是值得纪念的事情。之前无论是身为球员、俱乐部老板,还是上海交大学生、政协委员,姚明都获得了成功与支持,希望这一次他能够同样收获令人满意的结果。
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采访了中职联公司新闻发言人张弛后得知,所谓的5点共识是合作的前提,而中职联和篮协谈判的最核心内容,在于“两大诉求”。就这两大诉求要再达成一个“共识”,任务可谓非常之艰巨,所以硬仗还在后面。
据了解,双方的首轮接触时长三个小时,中国篮协那边由篮管中心主任信兰成领头,主要领导除了胡加时因为有其他会议要参加之外,其他像李金生、张雄等人均到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篮协对中职联公司的存在足够重视,并拿出了足够诚意。
双方联合发布的五点共识包括:
1。中职联篮球俱乐部(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职联)拥护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CBA联赛改革方案,支持CBA公司的成立,这是CBA联赛管办分离迈出的实质性步伐。
2。中职联作为联赛改革的参与者,愿意在中国篮协的领导和主导下推进改革进程,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3。中国篮协同意尽快拿出CBA公司成立的时间表,并计划在4月下旬召开的CBA联赛委员会会议暨CBA联赛投资人会议上成立CBA公司筹备组,在新赛季开始前完成公司组建等事宜,以不影响CBA联赛改革后续相关工作的推进。
4。中国篮协认为中职联的成立对共同推进联赛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5。双方同意就联赛改革等事宜建立常态沟通机制。
如果只看以上五点共识,也难怪外界有“中职联被招安”之感。因为之前姚明组建“中职联”时,他的目标是想借鉴NBA的运管理念,让“中职联”承担CBA商务开发和竞赛管理两项功能。公司的愿景,应当是20家俱乐部共同投资和运营联赛,最终把CBA变成完全由投资人自我管理的全市场化联盟。但要知道,这和即将成立的CBA公司的目标和性质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一个是篮协自上而下的打点,一个是自下而上的组建,一个是政府行为,一个是民间行为,所以本身两者的存在,就是有重叠性的。
所以,当“中职联”对CBA公司的态度,又是支持又是推进的时候,人们自然就觉得“中职联”已经偃旗息鼓了。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其实前天会议最实质的内容并非五条共识,因为五条共识其实是形式大于实质,为什么?
因为篮球和足球不同,足球的管办分离是一步到位的,而篮球的“分离”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成立联赛公司,下放市场推广权,第二步才下放竞赛管理权。换句话说,篮球的管办分离有一个过渡期。
既然改革的红头文件已经很明确了一点:篮协在过渡期还得管事儿,所以拥护篮协成立CBA公司,是“中职联”可以和篮协坐下来谈的前提。
那“中职联”到底要和篮协谈什么?其实就是前天会议上补充出来的两条诉求:
1,中职联代表各俱乐部的整体利益,整体地加入CBA公司;2,CBA公司将联赛的商务开发权授予中职联。
为什么这两条诉求并没有在前天一并达成共识?原因很简单,因为涉及利益,大大的利益。
如果没有“中职联公司”,管办分离启动以后,篮协只需要召集投资人,按总局规划成立“联赛公司管理和举办就这样自上而下地分开了,是不是彻底分开,上头说了算。总局和篮协计划有个过渡期,篮协占股30%,以后逐年过渡,换句话说,大股东还是篮协。而姚明和“中职联”显然希望一步到位,所谓“中职联”代表各俱乐部的整体利益,整体地加入CBA公司,大股东就成了“中职联”。这两个不同的方式,完全决定了CBA公司的治理结构。
第二条诉同样是难点、痛点,因为直接涉及到“钱”。
我们知道,是姚明联手18家俱乐部的投资人组建的“中职联”(浙江稠州银行没有加入公司,原因就是广厦进了董事会,而浙江与广厦是德比死对头。山西汾酒也没有加入公司,因为汾酒是大国企,要加入一个混合制的有限公司,需复杂与漫长的流程。如果“中职联”囊括了全部20家俱乐部,与篮联商谈时会容易一些,现在会有点复杂)。
组建的原因,说的简单点,就是为俱乐部本身谋求应得的利益。利益哪里求?在目前篮球管办分离第一步走的阶段,“中职联”的利益诉求,就是得到联赛的商务开发权。
是球迷一定都听说过,CBA俱乐部极少有赚钱的,大多都是在烧钱买人气。个种原因,用张弛的话说就是,俱乐部承担了联赛绝大部分的成本,但受益非常有限。如今的联赛运营中,篮协首先满足自身利益需要(比如老生常谈的国家队与联赛的关系),随后考虑运营商的利益,最后才是俱乐部的。
所有俱乐部都想改变这样的局面,向NBA的模式推进,某俱乐部老总就和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说过,“CBA当中办赛的也好,转播的也好,赞助商也好,方方面面其实都是搭台的,各俱乐部才是唱戏的,台搭得再漂亮,你上三俗的东西能搞得好吗?”
可以说,篮协和“中职联”出发点都指向最终的完全职业化,但彼此的立场还是有很大的分歧。作为在NBA闯荡这些年并且取得至高荣誉的人,姚明心中有完整的职业化框架,比如裁判职业化、球员限薪、赛事管理、市场推广、俱乐部共赢,他对这些成竹在胸。但如果俱乐部的利益都得不到保障,姚明的这些目标和愿望,是无从谈起的。
事实也证明,篮协再这么搞下去也的确不是办法。今年季后赛一系列的“事件”也表明,CBA如果不尽快管办分离,每年季后赛还是难以避免乱象纷出,篮协那几条枪完全镇不住。比如今年的总决赛打架事件,最后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处罚,这让其他俱乐部看得如何能买账?“敢情只要花点钱,就可以‘打了也没事’,那以后大家都效仿好了。”一位俱乐部人士说。
篮协也难,说白了就是不职业,也迫于客观条件没法职业起来。
张弛已经透露:前天的首次约谈只是开始,双方已经决定4月19日在北京继续进行沟通。而中职联的态度很明确——在两点诉求上绝对不会动摇,而且声称绝对不要口头承诺,一定是白纸黑字。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判断,“中职联”之所以不满足于口头承诺,可能也源自俱乐部与篮协很多年以来沟通的不顺畅,未能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的关系。双方的争夺焦点将在于联赛商务开发权。
著名篮球评论员苏群表示,管办分离就完全不同,这是一件很大的事,关乎一个特殊领域的体制转变,牵涉面之广,在中国篮球历史上前所未有。这样的谈判最需要智慧,现在只能寄希望于姚明。当初他之所以能在NBA成功,8次当选全明星,并不是靠一张中国人的脸,而是靠他打球的智慧,与队友相处的智慧,适应美国篮球文化的智慧。希望他以同样的智慧与耐心,在接下来这场博弈中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