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微电影《即将批捕》:3块小石头也能普法?

作者:李红笛 来源:检察日报
2016-04-15 10:49:00

检察微电影《即将批捕》:3块小石头也能普法?

  2016年1月29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和中国网络电视台联合拍摄,根据河北省保定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彭少勇真实事迹改编的微电影《即将批捕》在央视网首播。2015年,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中宣部、中国网络电视台公开发布十位“最美人物——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的先进事迹,影片《即将批捕》就是以“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彭少勇指导查办并依法监督纠正王玉雷故意杀人案件的真实事迹为素材创作拍摄而成的。

检察微电影《即将批捕》:3块小石头也能普法?

  影片开头是一位路人发现了一起命案,在这部仅有30分钟的微电影中,导演和编剧选择把宝贵的开头部分留给了“铺垫”。

  这部电影有什么不寻常之处?它有哪些可圈可点的桥段?片中的法律程序能说服专业人士吗?主旋律电影如何能既吸引观众又达到宣传目的?三十分钟里或许有很多没有讲完的故事,我们不妨去看看这部作品不为人知的戏里戏外。

检察微电影《即将批捕》:3块小石头也能普法?

“彭勇”并不是完美的,面对压力,他难以安眠,甚至做起了噩梦。

  戏里

  编剧柯林:电影并没有一开始就直接描写“彭勇”的形象,而是先把观众带入情境,这几分钟的铺垫中有案情陈述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小开篇。先有案情的牵引,然后再引出主要人物,这样更容易走入剧情。

  当初去采风调研的时候,彭少勇身边的干警对他最典型的评价就是有担当,但有担当就要扛得住压力。所以创作的时候,我们是从“压力”入手的。“彭勇”在面对这个案子时面对多少层、多少方面的压力,来自群众的、公安机关的、同事的、领导的……我们就要把“彭勇”面对的压力一层一层地解构出来,让它呈现得更加有序更加深入,并和剧情连贯在一起,达到比较和谐的感觉。

  做噩梦的情节是我原创的,最开始的设定是发生在“彭勇”的家中,但拍摄过程中导演把场景放在了办公室,从成片来看,在办公室里发生这个情节,可以保证和案情剧情不脱节,白天在这个办公室讨论案情、开会,下班后也是在这里做的梦,这些都是我们展现“压力”的比较巧妙的办法。

  导演徐磊:影片情节的安排不是平行的,我们每一个情节的安排都是把“彭勇”的压力外化出来,每一点压力都代表一个方面,有来自外界的,也有来自“彭勇”内心的。

  制片人赵亮:这段戏是现场碰撞出来的灵感。

  柯林:这段情节剧本里是没有的,是徐导现场加入的部分。

  徐磊:在采风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各方面的人,很多人对公检法机关办案的流程并不了解,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了解。那么这些内容作为一个知识点也好,作为一个看点也好,应该是很多人愿意了解的。事实上公检法的关系是很抽象的,而拍电影是要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用影像的方式表达出来,我就想到了小石头这样的形式。另外,观众如果不了解这些知识,或许对剧情也不能理解得足够深刻。因此我认为先给大家普及一下,对于观众理解后面的剧情也是有帮助的。

  小石头说公检法的情节我安排了两段,因为很多时候观众看电影看的是人物的变化,这个故事里,犯罪嫌疑人从被抓到被释放没有太大变化;“彭勇”也没有变化,自始至终都是坚毅正直的。那么要如何体现人物的变化?我们就从嫌疑人的弟弟入手——他对法律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故事发生前后的差别在哪儿?一个对法律不了解的人现在对法律有一些认识了,我想通过弟弟这个角色的变化把主题体现出来,就加了小石头的剧情。但如果仅仅重复两次小石头的剧情,可能显得有些刻意,于是我就在小石头剧情第二次出现的时候加了一点小幽默的情节,把这“普法”的严肃场景小小地“破”了一下,毕竟剧情发展到这里,氛围也可以轻松一些了。

  从镜头上来说,第一次小石头普法,是凄风苦雨的环境;第二次的时候,我们就特意找了一个景色优美的地方,算好光线最合适的时间,在大自然的环境里,有一种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感觉。从时间空间上来说,都是能够前后发生对比的。

  另外,人物的站位也体现了人物关系的变化,之前“彭勇”和弟弟之间有某种对抗的关系,最后兄弟俩朝着一个方向,也体现了人物关系的变化。这就是电影的表达方式。

检察微电影《即将批捕》:3块小石头也能普法?

“彭勇”用三块小石头给嫌疑人的弟弟讲解公检法机关之间的关系。

  戏外

  据悉,十位“最美人物——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的事迹将会陆续被拍摄成电影,而这部《即将批捕》正是这一系列作品的第一部。

  最高人民检察院宣传部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彭少勇的事迹反映的法治意义是当下特别需要的,即要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王玉雷案中彭少勇防止了一起重大冤案的发生,体现了公平正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因此第一部选择了彭少勇的事迹。

  总制片人张娇怡:当时十位优秀检察官的事迹我们都看过了,彭少勇事迹的创作难度其实比较大。从塑造人物方面来说,新闻稿中的素材不是很丰富,但他的事迹比较有代表性,王玉雷案是彭少勇事迹中的一个亮点,也是当下的热点。既然创作有难度,那么如果这个人物我们都能拍好,那么后面的拍摄也可能更有信心。我们理解检察工作有很多写出来并没有曲折的情节,常常只是日积月累的工作,这些用戏剧的表现可能是有些难度的,这样的人物能写好,更能体现检察工作的难度和高度。可以说,我们是刻意选择了比较难的开端。

  影片结尾,有“指导单位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的字样,这也是这部电影和其他法律题材影片的不同之处,不在专业问题上出错,是本片一大亮点。本片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指导,央视网策划制作,这是宣传战线与检察战线融合互动,强化互联网思维,运用新手段、新技术,创新宣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全面依法治国执政理念的有益探索。

  最高人民检察院宣传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对片中涉及的法律程序问题非常谨慎,剧本创作过程中审核了好多遍,影片完成后我们又举行了数次审片会,对台词中的细节问题进行详细地规范和指导,具体到一个字一个词,保证影片中没有法律方面的硬伤。”

  赵亮:我们本身对公检法系统了解得并不是很详细,对于法律流程怎么处理我们也不专业,所以我们请来了检察院的同志做指导,希望给作品从法律与艺术结合的角度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剧本完成后,交给最高人民检察院专门从事刑侦工作的同志审看,审核了十几次,对剧中人物对白的措辞用语上,细致到一个字一个词。不过有些个别地方,主创也坚持了自己的意见,做了保留。因为如果完全照搬“法言法语”,人物对白会变得很生硬;另外我们也参考了基层检察院的实际工作情况,检察干警们办案时的用语可能也更加朴实和通俗。

  张娇怡: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主旨是,要让这部片子做到所有涉及法律程序的细节都是经得起推敲的。在检察院的指导下,片中涉及的每一个办案程序也都非常严谨,所以这部片子在这个角度上,不会误导观众。

  柯林:我在设计台词的时候,稍微有些参照港片的对白,一句压一句,没有空隙,没有过场。因为剧情很短,对白要把案情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聊清楚。所以说,法律很严谨,但电影有艺术再造的成分,所以也要给我们创作的空间。首先程序一定要正确,但对白可以生活化一些,否则普通观众可能会听不懂、不习惯,电影毕竟是拍给大众看的。现实中如果检察官一说话全是“法言法语”,跟老百姓也没法交流了。如果再有机会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合作的话,希望通过跟检察院的沟通,做到兼顾法律的严谨和普通观众的理解水平。

检察微电影《即将批捕》:3块小石头也能普法?

弟弟用三块小石头给哥哥讲解公检法的关系。

  主旋律电影如何吸引观众?

  柯林:从编剧角度来讲,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影片定位成宣传片,我们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要让观众能够看得下去,但这也是一个很难达到的要求。太过脸谱化的东西我们是回避的,刻画人物的时候我们想的是如何让人物立于案件之上。

  张娇怡:当初决定拍摄的时候,我们对于故事的切入点做了多种设想。对一起冤假错案的当事人及其家庭来说,案子如何判定会让他整个生活都翻天覆地,那么纠正冤假错案正是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当事人的感受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这个角度入手来处理“彭勇”这个人物,对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意义重大。谁都不能只当看客,而是真正进入情境中,去理解当事各方,通过理解来认可检察官的工作。这个角度让我们觉得很受启发。

  以剧普法,如果概念先行,很可能就会失败。而我们是把它当成艺术作品,拍摄过程中遵循影视创作规律,做到既不违背真实性和法律性,又具有艺术性,还能起到正面宣传效果。为了能够走进人物内心,我们跟彭少勇本人沟通十分密切。拍摄结束后,我们自己也加深了对检察工作的认识。

  徐磊:主旋律电影我认为要守住一点——别把人物当成高大全的英雄来拍。他就是一个尊重自己专业的人,如果每个人都尊重自己专业,对自己的工作有自尊心,无论老师、工人还是检察官,就都是一个敬业的人,去更多体现他对专业的尊重,这样大家就会有共鸣。

  谈到主旋律电影,最高人民检察院宣传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检察系统的微电影作品存在一些问题,由检察系统内部亲自创作剧本创作并演出的,艺术性难以保证;由检察官自己创作剧本,请专业演员演出的,演员因不了解检察工作往往缺乏真实性;由专业人士负责编导演的,片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又不够严谨。所以好的作品需要真实性、法律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即将批捕》就做到了这一点,专业的编导演人员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法律指导,解决了以上问题,希望以后贯彻这一路线,让我们的微电影作品以质量取胜。

  正如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张巍在影片首映式上所说,《即将批捕》的主创人员将镜头对准新时代检察官,对准群众身边的法治事件,深入基层和执法一线体验检察生活,拍摄出具有现实意义和艺术品质的电影,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智慧。《即将批捕》的策划拍摄,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与中国网络电视台携手开展检察宣传和法治文化创作的成果,也是运用微电影这一新兴文化形态,构建检察宣传文化领域“互联网+检察工作”模式的一次大胆尝试和成功探索。(李红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