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众从旅游发展中受惠

作者:任阿龙 来源:中国旅游报
2016-03-22 10:32:00

  原标题:让民众从旅游发展中受惠

  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将于今年5月在京召开,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局长魏国楠对于此次大会充满期待。近日,本报对其进行了专访。

  中国旅游报:您认为大会的召开对中国及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

  魏国楠: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竞争力不断增强,旅游大国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借助此次大会,将充分展示中国旅游资源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成就,并有机会借鉴其他国家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会上,可以与各国家、地区旅游部门负责人和旅游业界代表就旅游促进发展、旅游促进扶贫、旅游促进和平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学习旅游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谋求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区域旅游合作,让更多民众从旅游发展中受惠。

  近年来,旅游业正逐步从经济建设边缘走向主战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重要。2015年,自治区旅游局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国家旅游局“515战略”工作部署,全力围绕“10+3”工程发展自治区旅游业,突出抓了旅游品牌建设、厕所革命、乡村旅游、文明旅游等重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对自治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明显增强。2015年,接待旅游者8512.6万人次,同比增长12.2%;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257.1亿元,同比增长25.03%;旅游收入对GDP的综合贡献率为11.8%,对第三产业的综合贡献率为37%,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综合贡献率为36.95%;旅游投资完成332亿元,增长29%;旅游行业直接、间接就业165万人,分别占全社会和第三产业就业的10.52%和26.54%。

  中国旅游报:旅游促进和平是大会的三大议题之一,内蒙古与俄、蒙为邻,发展国际旅游有地域优势,请问,内蒙古在三国旅游合作发展中做了哪些工作?

  魏国楠:长期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与俄罗斯、蒙古国、韩国等国家一直保持着广泛而富有成效的旅游交流合作。2014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的积极推动下,建立了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国际合作对外经济联络旅游部、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旅游局、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旅游署、蒙古国乌兰巴托市旅游局旅游联席会议机制(简称中俄蒙三国五地旅游联席会议机制),2014年11月25日在呼和浩特市召开第一次中俄蒙三国五地旅游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于2015年3月27日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召开。今年将在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召开第三次会议。

  在完善中俄蒙三国五地旅游联席会议机制基础上,我们还借助中蒙博览会平台,推进国家旅游局与俄蒙两国旅游部门召开司局会议,将中俄蒙旅游合作上升到国家层面;开展中俄蒙旅游合作洽谈会,中俄蒙旅游企业签署了10个旅游项目,合同金额13.9亿元;启动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联盟成立工作,联合国内8省区与俄蒙两国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茶叶之路)国际旅游协调会议纪要》,并开展了“茶叶之路——和平之旅”中俄蒙自驾环线探查等一系列跨境旅游活动;指导阿尔山——松贝尔跨境旅游区建设,支持额尔古纳、珠恩嘎达布其、额不都拉、满都拉、甘其毛都等口岸开展边境旅游业务。

  期待借助世界旅游发展大会,与更多的国家、地区搭建旅游交流合作平台,加强旅游区域合作。

  中国旅游报: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也是大会的三大议题之一,内蒙古将如何借力,抓好旅游扶贫工作呢?

  魏国楠:旅游扶贫成为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的主要议题,是对旅游产业拉动社会经济作用的充分肯定。希望通过大会看到世界各国及国内其他省区旅游扶贫工作的亮点、特点,内蒙古也将促进旅游产业成为扶贫最有效的途径。

  近年来,内蒙古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模式,将旅游扶贫工程作为推进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的十大工程之一强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2015年,各盟市创建国家、自治区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分别达到8个、10个和12个、49个;新鼓励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近1000家,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户总数达4200家,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136家,年接待游客约268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18亿元;全区共有447个村开展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带动农牧民就业13万人,其中有近10万人为贫困人口,2015年全区脱贫约18万人,其中旅游脱贫3.2万人,占17.8%。

  下一步,内蒙古将继续发挥旅游在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强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一是结合“十个全覆盖”,在旅游资源较好的村镇推进“特色旅游村”创建;二是在毗邻八省区交界地区建设欢迎中心和乡村旅游点或露营地,在自治区各城镇周边打造农业休闲产品和露营地,推出“周末内蒙古”休闲度假品牌;三是在高A级景区周边发展庄园式农庄、牧场,提高旅游品质;四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展民族文化旅游;五是在品牌线路、特别是冬季游线路上大力发展家庭游,创建“特色家庭旅游线”;通过开发旅游项目、组建合作社、培育牵头户等方式,提高旅游综合带动能力,引领更多农牧民脱贫致富。(任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