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有目标更加长寿 追梦不服老活出精彩

作者:申明石 来源:中华女性网
2016-03-21 09:32:00

  原标题:晚年有目标更加长寿 追梦不服老活出精彩

  上了年纪,很多人会觉得生活一下子少了奔头,尤其退休后,似乎就没有了生活追求和目标。而在人们的印象中,“变老”似乎也总意味着身体不行了、脑子不灵了、动作迟钝了等负面信息。然而,美国圣卢克·罗斯福医院近日发布消息称,研究人员对13.7万名平均年龄67岁的老人进行了长达7年的研究,发现拥有较高生活目标的人更长寿,死于心脏病的风险也比常人更低。这一研究说明,有目标对于晚年生活至关重要。

  事实也的确如此,有这样一些耄耋老人,对他们而言,年龄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年逾百岁照样可以创造世界纪录。心理专家建议,老年人想活得健康快乐长寿,首先要打破对年龄的迷信,认老不服老,要敢于追梦,活到老学到老,并拥有一份敢爱之心,努力追求幸福并学会表达爱意,让自己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锦上添花。

  八成老人活得盲目,缺乏目标是晚年无趣的主因

  李大姐退休前是单位的领导,去年退休后,她的生活就失去了重心,整天无所事事,生活一下子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有人跟我说,退休了,保养好身体就是最大的目标。但我身体硬朗,退休金也够吃够喝,这算什么目标啊。”如今,李大姐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楼下晒太阳、发呆。时光除了用来消磨,早已没了其他意义。

  其实,李大姐的晚年生活状态并非个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理学系一项调查发现,近八成老人从没想过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仅有不足两成老人打算制定晚年计划,但真正付诸实践的仅有一成人。晚年生活缺乏目标和规划,是导致老年人生活浑浑噩噩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很多老人的日常生活就是消磨时光,他们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坐在墙根下发呆,要么和邻居亲友打麻将,要么一天到晚忙着做饭带孙辈,看似每天也很忙,内心却得不到充实。生活重心方面,许多老人希望常与孩子在一起,但很多年轻人或远在外地,或忙于事业和小家庭而忽略老人的感受,这些都会让老人觉得人生没有目标,继而丧失生活热情。而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行动不太方便,整日待在家里,更会觉得生活缺乏动力和乐趣,甚至觉得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包袱。

  有目标的人早亡风险低五成,心态更积极幸福感更强

  “有目标的生活的确会让老人显得年轻”,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萍介绍说,大量研究表明,设定生活目标可以减缓衰老。

  日本一项研究发现,有目标且积极付诸实践的人,早亡风险比其他人低50%。美国密歇根大学埃里克·金博士发现,生活目的性更强的老年人保健意识也更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乔治·梅森分析,有目标的人希望自己健康长寿,因而更加注重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享受有意义的生活。美国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则发现,生活中有很强目标的老人,患大面积脑梗塞的可能性低44%。为什么生活目标对幸福晚年影响深远?

  首先是因为有目标让人变得充实,并能获得社会支持,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研究显示,没有生活目标、缺乏行动力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甚至自杀。而有目标的老人不会因为失落感或某一次失败而颓废,他们能积极寻求子女、亲友、邻居的心理支持。

  其次,拥有生活目标的人会给自己一些压力,这种适度压力让人的心态更积极,可以促进免疫功能。有目标还会让生活紧张而充实,减少了空虚寂寞感乘虚而入的机会,可以舒缓情绪,并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

  最后,有目标的老人生活幸福感会提升。特别是那些设定了人生计划的老人,当目标一一实现时,巨大的满足感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提升生活品质。

  老人生活目标要“以我为主”,勇于打破对年龄的迷信

  杨萍建议,老人设定生活目标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目标要合理,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生活是自己的,一味迁就孩子或者为了完成某个“宏大”目标而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都是不可取的。

  1.目标要符合实际。杨萍认为,老人的目标要符合家庭实际,并结合自己的喜好。喜欢出去走走的老人可以设定一个旅行计划,先从周边的旅游景点开始;喜欢学习的老人不妨参加老年大学,学点感兴趣的东西;热心肠的老人可以参加社区志愿者团队,或者学点心理学知识,帮有需要的人排忧解难。目标还要与经济条件相匹配。如果家里没多少钱,还非要去各地游玩,进而背负经济压力,效果适得其反。

  2.宜阶段性设定目标。老人的生活目标不宜太大或笼统,最好简单而具体,可操作性强。比如有的老人喜欢写作,希望晚年成为一名作家。但怎样才算作家难以界定,这种愿望就很笼统。这时不妨把目标定为力争刊出。从写文章开始,随后逐步落实编书、联系出版社等事宜。这样的计划既有挑战性,又具有可操作性。至于自己能不能成为作家,就交给别人去评价,你只要享受写作带来的乐趣即可。

  3.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杨萍表示,有的老人晚年生活就是伺候孩子,帮着带孙辈,替子女排忧解难是他们唯一的人生目标。祖孙同堂固然是人生一大快事,但这不代表老人的晚年生活一定要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孩子成年后都有自己的生活,父母应当给予其一定的空间,尊重彼此的生活,过好自己的日子更重要。

  4.打破对年龄的迷信。在杨萍看来,这是许多取得成就的老人们最可贵的共同经验。生活中,老人该如何做到这点呢?她给出了四点建议:

  (1)活到老学到老。年龄不是制约学习的根本因素,老人应积极学习新鲜事物,并把有益经验和年轻人交流,发挥余热。

  (2)认老不服老。老人虽要认清衰老的事实,但不能消极度日,荒废锻炼。人到老年也要敢于追梦,晚年闲暇时间较多,正是弥补年轻时未能实现梦想的好机会;还要培养兴趣爱好,比如退休后多参加社会活动发挥余热,或和志趣相投的老人组建文艺社团。

  (3)保持好奇心。老人最忌墨守成规,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会引导老人不断探索未知事物,活跃思维。

  (4)拥有一份敢爱之心。老人也要努力追求幸福并学会表达爱意,比如给老伴一个拥抱,给儿女一个称赞,给孙辈一个吻等,这些细节会给晚年生活锦上添花。

  5.不必攀比,不要压力山大。杨萍最后还建议,晚年目标要健康向上,同时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比如,上老年大学学些知识是好事,但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即可,没必要过于在意学到了多少,更不要跟别人比成绩。此外,一些老人退休后还会出去工作,应该以让自己高兴、尽量实现自我价值为主,不要过于看重收入,也不要过于劳累。(申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