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斯与特朗普,美国“暴力民意”孕育出的两朵“奇葩”

作者:崔辉 来源:国际在线
2016-03-17 14:11:03

桑德斯与特朗普,美国“暴力民意”孕育出的两朵“奇葩”

特朗普与桑德斯

  当地时间3月15日,在总统提名战第3轮“超级星期二”投票,民主党的希拉里和共和党的特朗普优势明显,“希-普”对决态势逐渐明朗。

  2016美国大选初选进入冲刺阶段,看似稳健和靠谱的“圈内”候选人纷纷出局,而行为出格和离经叛道的“圈外”人士风头正健。在这场火药味异常浓厚的选战之中,充斥着喧嚣、悬念、非理性与意外。2016年美国大选注定“悖逆常理”。

  外界普遍认为,在此次大选中大出风头的特朗普和桑德斯,违反了美国“政治正确”和“共识政治”,可谓于美国这个“山巅之城、希望之乡”的“特殊土壤”里绽放的“两朵奇葩”——特朗普的“满嘴跑火车”,毫不避讳的高调宣扬性别歧视、种族歧视言论;而桑德斯自诩为“社会主义者”,甚至鼓动支持者在集会中大打出手。

  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触发美国民主制度暗含的“暴力民意”

  这一场看似“政治娱乐化”的选战,实际上折射出美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以及随之愈发激化的共识危机。

  在美国历史上,中产阶级以绝对优势占据主导地位,阶级斗争、社会主义运动在美国长期被边缘化,并由此形成包含自由、平等、民主、个人主义原则和进取精神等方面在内的主流价值观念。美国在二战后确立霸权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所谓的“共识政治”,强调美国社会结构功能的合理性和美国制度与生活方式的优越性,并在实际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实际上,笔者认为,经济上的富足使民主制度暗含的“暴力民意”与西方文化中崇尚暴力的理念暂时退居幕后,而当危机发生之时,这种种“隐疾”便会自动走上台前。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伟大社会”建设、越南战争和经济滞胀等一系列挫折和民权运动、各类反传统文化运动此起彼伏,使得美国社会结构和共识政治开始出现了分裂和对立。尽管此后美国政治不断调适,并创造出90年代的“经济奇迹”,但这一趋势并未改变。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社会共识危机日渐明显。

  在奥巴马政府执政的7年多时间里,经济复苏迟缓、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贫富差距持续拉大、政府面对大量非法移民涌入束手无策,导致普通民众对传统价值共识与政府执政理念的失望与质疑。发生在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事件实际上反映出美国社会结构变化。并且,在奥巴马任总统期间,两党争斗不息,甚至“为斗而斗”,以至于在2013年导致美国政府一度“关门大吉”这种全然不顾民众感受的“恶斗”引起了广泛不满——民调显示,只有40%的美国人对现状表示满意,在共和党人中仅23%的人感到满意。

  特朗普与桑德斯频“秀下限”,争当美国“暴力民意”代言人

  因此,特朗普和桑德斯非但并未因此前种种离经叛道的大放厥词而致声誉受损,其支持率反而一路居高不下,成为2016年美国大选中脱颖而出的两匹“大黑马”。看似粗鲁偏执、毫无理智的二人,实际上都是善于逢迎民意并使其为己所用的高手!他们敏锐地察觉的美国社会结构与民意的变化,抓住民众极其渴望改变的心理,以一种与以往政治人物谨慎稳健作风形成鲜明对比的“全新面目”出现在大选舞台上。

  特朗普强势“闪亮登场”不仅够炫够酷、成功的将全球人民视线聚焦己身,并且通过过激言论将久存于民间的种种不满以既高调又流俗的姿态狠狠宣泄出来。对美国人而言,特朗普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自参加竞选以来,性别、种族和宗教歧视、人身攻击等猛烈之词从特朗普口中翻涌而出,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而数据表明,这种违反“政治正确”的言论越多,其所得到的支持也越多——既然特朗普代表民众发出了愤怒的呼号,积愤已久的民众自然乐于用自己手中的选票对其表示支持。在这一点上,特普朗看的十分清楚,在接受福克斯新闻台采访时他明确表示:愤怒的是全美国,我只不过是个带信的。

  反观民主党的“异类”桑德斯,尽管在党内初选中处于劣势,但是,他凭借令人惊惧的强大政治号召力使其“政治革命”口号得到广泛响应,即便这种“政治革命”还仅仅停留在以暴力手段给竞争对手搅局、甚至对反对者进行人身攻击的层次上。桑德斯的这种行为模式其实就是特朗普的翻版,两者并无何本质区别。而值得关注的是,桑德斯的支持者中不乏富有经验的政治活动家,有不少曾参与了“华尔街运动”——这种“街头政治”是对美国政治历来强调的“和平理性的公民运动”的颠覆,在大选氛围日趋紧张、不断炽化的情势下,将对美国传统的“共识政治”和“政治正确”带来极大冲击。

  共识政治危机,不可思议的事情正在开始变得不可避免

  巨大的贫富差距逐渐撕裂美国社会,阶层矛盾随经济危机与失业率攀升而日益激化,普通民众开始迁怒于政府和政客,归咎于“共识政治”和“政治正确”,他们渴望一个强势的领袖出现,引领美国人走出困境,甚至把改变困窘处境的可能性寄托于对“政治革命”。

  特朗普和桑德斯种种“秀下限”的行为不过是顺应“民意”,进而赢得选举。美国民众压抑在心中的诸多愤怒在政客有意煽动之下将愈演愈烈,美国历史上形成的“共识政治”面临危机,《华盛顿邮报》不禁感叹:“不可思议的事情,正开始变得不可避免!”

  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对美国社会和民众而言,如何避免政客为赢得大选煽动“暴力民意”撕裂“政治共识”比谁当选更为重要。美国人似乎已经有所觉悟,开始做出了积极应对。“特朗普现象”已经引起很多人的警惕与反思,无论是在精英阶层还是普通民众中间,都出现了“遏制特普朗”的呼声,共和党高层甚至计划对特朗普予以阻击。

  当然,尽管“特朗普现象”依然升温,但由此断定特朗普能入主白宫为时尚早,毕竟距离今年11月的总统大选还有大半年时间。在这期间,“圈内”人士希拉里与“圈外”的特朗普的“华山论剑”必然妙趣横生。可以预见,如果“希-普”对决的总统大选正式上演,希拉里将获得极大的支持,入住白宫的几率大大提高。但之后如何弥合社会结构,挽救“共识政治”将成为下任美国总统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崔辉)